本病是静脉管腔内血栓形成伴管壁急性炎症性静脉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任何能引起静脉壁炎症或损伤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如静脉注射硬化剂、砷剂、高渗溶液、化疗药物、放射性核素及其他对静脉壁有刺激的药物;静脉穿刺、长期静脉插管;外伤尤其是胫骨骨折;邻近组织炎症波及,脓毒血症引起静脉感染性炎症;亦可发生于恶性疾病、高凝状态、蛋白C和蛋白S的缺乏、抗磷脂综合征、白塞病、Buerger病、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如伤寒。而静脉曲张和静脉壁变性亦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上述原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起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致使血栓形成。

临床症状

血栓性静脉炎大多发生在下肢的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和上肢静脉,有些病例如在白塞病则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损害大多为单发,病人常诉患处有疼痛,沿受累静脉的整个行径,可扪及皮下有索条状硬结或节段性卵圆形结节,有压痛,损害可向近端及其大的分支发展。亦可发生静脉周围炎,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出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局限性水肿,但大多并不明显,并经1~2周后逐渐消退,疼痛缓解。索状物硬度增加,充血被色素沉着所替代,索条状硬结也逐渐消失,栓塞部位可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全身反应比较轻,可有发热,不适,白细胞轻度升高。除非合并深静脉栓塞,一般不伴有淋巴结炎和周围肢体肿胀。当血栓性静脉炎呈播散性或反复发生,应考虑为系统性疾病引起。

血栓性静脉炎的合并症有肺栓塞、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瓣膜受损)和静脉曲张,由导管引起的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可伴发细菌或真菌性败血症、脓毒性血栓及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诊断及鉴别

早期诊断有困难,一旦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结合病史可确诊。

本病无动脉痉挛、肢体苍白发冷、脉搏减弱或消失等局部缺血表现,可与动脉炎或小动脉炎区别。皮下可扪及沿静脉走向的索条状硬结,无周围肢体水肿,以此与深静脉栓塞鉴别。

预防及治疗

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作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如根治感染病灶和肿瘤;由静脉给药引起者,应改变给药途径,增加药物稀释度,同时加用地塞米松或琥珀氢化可的松。

浅表血栓性静脉炎除可引起疼痛外,一般无大碍,并可自行缓解,故仅需对症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局部止痛治疗,如引哚美辛25mg,每日1~3次,口服或肛内用药。合并深静脉栓塞或血栓性静脉炎扩展至股、腘大隐静脉联接点,作抗凝治疗。推荐低分子量肝素,外科作结扎和剥离浅静脉可根治基础病静脉曲张。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一旦急性疼痛缓解,可着弹力袜和加强锻炼,以促进恢复。

由导管引起的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该用大剂量、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并可作受累静脉段切除,开放创口,待感染控制后作二期缝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