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迪埃克-赫加希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又称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溶酶体病、非霍奇金淋巴瘤,1943年由Besuez等首次报道。1952年和1954年Chediak及Higashi分别对其特征进行描述,以其白细胞胞质内有粗大颗粒为主要特征。1995年被Sato正式命名。CH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后代,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病因及发病机制

CHS体内所有的细胞均受溶酶体转运调节蛋白基因(LYST)突变的影响,病变的基础是细胞膜的功能异常,蛋白进出囊泡或颗粒的转运、传递过程有缺陷。受累的颗粒包括溶酶体、黑素小体、血小板的致密颗粒以及细胞溶解颗粒,提示患者存在普遍的囊泡生成或者调节机制障碍。免疫功能缺陷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化学趋化作用减弱,溶酶体颗粒释放缺陷使杀菌作用延迟,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缺乏。

CHS患者有异常巨大的黑素小体,含有不同量的黑素聚集在核周区域。黑素小体从黑素细胞的核周向顶部运动,然后转移到角质细胞。在CHS病人的黑素细胞内,黑素小体的形成有缺陷或黑素小体从黑素细胞到角质细胞转移的过程有缺陷。血小板缺陷是由于血小板中颗粒形成异常,缺乏可辨认的致密颗粒或δ颗粒,δ颗粒的减少与出血时间延长有关。在体内,CHS的血小板不能与ADP起反应形成紧密的聚集物。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特点为慢性感染、色素脱失、神经系统疾病及早期死亡。具体表现为眼球震颤、视力减低、畏光,部分白化病头发有银色的光泽,眼底色素脱失;皮肤、口腔、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智力低下,肌肉震颤,异常步态,癫痫发作,肌肉麻木无力,肝脾大或黄疸,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其特异性表现为粒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中出现巨大的溶酶体颗粒及胞质颗粒。

诊断

临床如遇儿童肤色浅,易感染,眼畏光,神经系统异常,黄疸或出血,则应考虑有CHS的可能性,必要时进行CHS检测:

  1. 病理组织学:显微镜下,血及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胞质中易见Dohle小体样巨大的过氧化酶阳性的嗜苯胺蓝颗粒即粗大颗粒,可以做出诊断;
  2. 基因分析。

治疗

CHS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合并感染时宜选用敏感抗生素及干扰素,必要时输中性粒细胞或新鲜全血,应用增加细胞内cGMP的药物(大剂量维生素C、胆碱能药物等)。在疾病的晚期可试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及泼尼松治疗,有些病例可切脾。应用组织抗原相合的供者骨髓移植,可重建患者正常的造血与免疫功能。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