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沉着

多数孕妇出现弥漫性色素沉着,原色素较深的部位更明显,如乳头、乳晕、脐部、生殖器和腹壁正中线等部位,分娩后可自然消退。但多不能恢复至原来的颜色。

约70%的孕妇,尤其是肤色较深者,在妊娠的后半期可出现黄褐斑,表现为面颊、鼻、上唇和(或)前额、太阳穴处出现不规则、边界清楚的黄褐色斑片,对称分布,日晒后加重。分娩后可完全消退,但也可能持续存在。

黑素细胞痣在妊娠期可出现体积增大,色素加深现象,并可有新的色素痣出现。

这些变化可能与血清中促黑素细胞激素(MSH)、雌激素、孕酮水平升高有关。

色素沉着的程度与个体的皮肤类型有关,肤色浅者改变较轻。

毛发和甲的改变

妊娠时处于生长期的毛囊比例增多,毛发生长活跃,常出现轻至中度多毛,分娩后可恢复。但分娩后由于生长期毛囊比例代偿性地减少,可出现严重的休止期脱发,发生于产后1~5月,常在1年内自然恢复。可留有轻度前发际后移。

少数孕妇在妊娠的的后半期出现严重的多毛伴有痤疮等男性化特征,此时应排除分泌雄激素的肿瘤、黄体瘤、黄体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如合并这些肿瘤,女性胎儿可以男性化。

指(趾)甲板变脆常出现于妊娠期,也可见甲远端剥离等。

腺体的改变

  1. 外泌汗腺分泌功能增强,痱子、多汗症的发病率增加。
  2. 顶泌汗腺分泌功能下降,故在妊娠期Fox-Fordyce病及化脓性汗腺炎好转。
  3. 皮脂腺功能增强,乳晕部皮脂腺扩大,乳晕腺增大,形成褐色小丘疹。

妊娠后3个月抑制皮脂分泌的雌激素大量产生,而此时皮脂分泌仍增加,提示可能存在一种有效的皮脂营养刺激物,双胎或三胎孕妇的皮脂分泌率并不高于单胎者,哺乳期皮脂分泌率仍高,推测此刺激物来源于垂体而非胎盘。婴儿吸吮可促使垂体因子分泌,如催产素,后者直接刺激皮脂腺或提高皮脂腺对雄激素的反应性。

结缔组织的改变

  1. 妊娠纹:发生于90%以上的孕妇,常在妊娠6~7个月时出现,分布于腹、髋、臀部,也可见于乳房,开始为粉红至紫色的萎缩纹,可有轻微瘙痒。分娩后呈白色,略凹陷。可终生不消退,无不适症状。
  2. 皮赘:又称妊娠纤维软疣,常出现于妊娠后半期,分布于颈部两侧、两腋窝和乳房下。组织学特征同一般皮赘。分娩后可消退或持续存在。
  3. 瘢痕疙瘩:妊娠期可迅速增大。

脉管的改变

  1. 蜘蛛痣:常见,好发于颈、眼周及上肢。
  2. 掌红斑:分布于手掌或局限于鱼际、小鱼际隆起处的弥漫性红斑、斑点。常与蜘蛛痣同时出现。
  3. 小血管瘤:见于约5%的孕妇,好发于头、面、颈部。原有的血管瘤可增大。妊娠早期可出现球体瘤。以上血管改变的机制是由于血液循环中雌激素水平的持续升高,类同于肝硬化中血管的改变。
  4. 静脉曲张和痔疮:由于妊娠子宫的压迫和先天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孕妇常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水肿,还可发生痔疮、外阴静脉曲张。妊娠早期开始,在前庭及阴道黏膜可见静脉淤血,称Jacquemier-Chadwick征。
  5. 深静脉血栓:少见,但严重,可导致下肢静脉永久性损伤。偶可发生肺栓塞而死亡。
  6. 水肿:许多孕妇出现面、双眼脸、手、足部非凹陷性水肿,晨间明显,日间渐消退。无有效治疗。需排除先兆子痫和心源性、肾源性水肿。
  7. 妊娠齿龈炎、妊娠齿龈瘤或妊娠肉芽肿:约80%的孕妇出现齿龈炎,表现为水肿、充血,可有疼痛,甚至破溃,口腔卫生不良者症状更重。约2%的患者出现化脓性肉芽肿样血管损害,称为妊娠齿龈瘤或妊娠肉芽肿,轻触易出血。其发病机制同蜘蛛痣和掌红斑,为雌激素水平升高后的血管增生。分娩后,多数患者可恢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