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Mehregan等于1968年首先报道,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但从此以后很少见,但在接受血透的糖尿病尿毒症患者中发病增加。

病因

从本病的流行情况及皮损的分布提示本病与衣着的某些化学成分(如甲醛)有关,是由于作用于毛囊的原发性刺激所引起,产生毛囊漏斗异常角化,毛干滞留在毛囊内,卷曲的毛发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毛囊壁破裂。

临床症状

皮损呈直径2~8mm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不融合,中心有小的白色角栓,除去后遗留出血性小凹,好发于四肢近端伸侧和臀部,无自觉症状,本病好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相似。

组织病理

毛囊扩张,充满混杂变性弹性纤维、变性胶原和炎细胞的角化物质,并常见到一卷曲的毛发。在穿通区,真皮显示灶性炎症浸润,含有变性的胶原和弹性纤维,但弹性纤维数量并不增多。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kyrle病相鉴别。本病的丘疹均属毛囊性,无融合倾向,分布限于四肢伸侧和臀部,有弹性纤维变性;而Kyrle病角栓可位于毛囊外,穿通常在内陷部深处(角栓底部),最重要的是无弹性纤维的变性。其他需鉴别的有各种感染性毛囊炎和毛囊角化病。

治疗

无特效治疗。局部角质剥脱剂和维A酸有效,但不能终止其他部位新疹的发生,系统应用异维A酸、阿维A和PUVA治疗证明是有用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