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局限性、持续性污垢性物质附着。I960年日本板本邦树首先报道1例。

病因:皮肤垢着病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精神性皮肤病,其发病与精神因素、头面外伤或长期未擦洗有关。有学者认为本病可能与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有关。

临床症状:本病多见于女性青少年。发病年龄9~51岁,平均20岁左右。皮损开始为绿豆大小、多发性黑褐色小丘疹,皮疹逐渐增多、扩大,丘疹表面呈现疣状污垢堆积或褐色痂,质硬,不易剥离,境界清楚。丘疹可扩大为大片黑褐色斑,其上有污垢样角化性损害,一部分呈小结节,另一部分呈绒毛状。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或颊部、额部。一般皮损仅限于某一部位,可为双侧性或单侧性分布。可有瘙痒。

皮肤垢着病

双眉弓、面颊、鼻唇沟均见有黏腻性黑褐色鳞肩性痂,附着紧密,对称分布。

痂厚2mm左右,有裂纹如树皮状

本病皮损发生于乳晕周围时需与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病鉴别。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物质形成团状。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有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

外搽20%紫草油、0.1%依沙丫啶溶液泡洗、棉花蘸汽油或酒精棉球擦洗、负离子喷雾等方法可软化和脱落痂皮,但痂皮仍可再生,痂逐渐脱落而恢复正常。

外用他扎罗汀有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