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单核细胞生成性李斯特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所致,新生儿、孕妇、老年人、患细胞免疫缺陷疾患及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免疫受损患者对本病易感,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和新生儿感染的重要原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
单核细胞生成性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的惟一致病菌。该菌为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短杆菌。目前已知有13种血清型,其中导致人类发病的大多为1/2a、1/2b和4b。该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从土壤、腐烂蔬菜、动物饲料、水、冷冻或新鲜的肉、生奶、奶酪以及多数哺乳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由于该菌分布的广泛性,在低温下能存活,4℃时仍能良好生长,其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机会相当多。人类多通过与带菌动物的直接接触或食用带菌动物的肉和奶而发病。近年来多有食物源性李斯特菌暴发的报道。
该菌为细胞内致病菌,能在吞噬细胞内繁殖,细菌摄入后,透过肠道上皮细胞屏障,可在肝脏和脾脏内的巨噬细胞内生长,产生溶细胞素,使细胞膜脂质凝固,导致细胞损伤。若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将其有效清除,则可引起发病。
症状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极端多变,大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亚临床型,可有轻微发热,伴胃肠道症状,较严重的感染似脑膜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受损者以脑膜炎或肺炎为突出表现。皮肤损害不常见,可出现紫癜。
妊娠期妇女感染此病,出现不规则发热,可致胎儿死亡或早产。新生儿感染,临床分两型:早发型是胎儿在母亲产道内感染本病,患儿在产后几天内发病,常有败血症,在肝、脾、肺、脑等器官发生多发性脓肿或肉芽肿,皮肤上发生泛发性红斑和暗红色丘疹,尤其多见于躯干和小腿。迟发型通常在顺产几周后发病,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脑膜炎。
皮肤李斯特菌病多见于兽医,患者接触病畜后1~3天发病,在病菌入侵部位发生红斑、丘疹和脓疱,自觉疼痛,近位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头痛和不适。眼的感染表现为急性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炎。
诊断及鉴别
组织病理:组织病理显示皮损见灶性坏死,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内脏可见脓肿,明显的肉芽肿形成。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故对本病的高危人群、高危职业,如出现不能解释的发热、脓毒血症、脑膜炎及暴发性食物传播的胃肠炎,经常规培养未检出病原菌者均应怀疑李斯特菌感染。确诊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皮损、血液、脑脊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但应注意与污染的链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的鉴别。特异性李斯特菌溶血素O抗体水平滴度升高可帮助诊断。
预防及治疗
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注意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不食未经煮熟的肉类食品及生的蔬菜,牛奶最好煮沸后饮用。避免进食冰箱内存放数日的即食食物,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和加工。
本病的治疗,以氨苄青霉素为首选,每日应用量应>6g,可单独应用或与庆大霉素合用。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也有效。头孢菌素多不敏感。治疗应持续7~10天。皮损在治疗数日内消退,败血症和脑膜炎患者需用药2周以上。
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及免疫受损者,预后不良,若不及时治疗,有60%~70%可死亡,但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预后较好。若是成人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但常常会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