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是慢性砷中毒的皮肤症状之一,可见于染料、农药、制革等工业的工人中;某些地区系由于饮用高砷水所引起(一般为三价砷)。近年来因重视环保工作而使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因应用含砷药物(如中药雄黄)而引起发病者仍时有发生。砷剂进入体内后与含硫基的蛋白质结合,表皮角蛋白因含有较多巯基,故含砷量高,同时由于砷剂抑制了巯基的活性而使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因而可产生较多的黑素。

砷以三种潜在的氧化状态:非金属、三价、四价砷存在于有机或无机复合物中。三价砷是最常见的并且对人具有危险性。这些复合物的毒性取决于靶组织中砷的积聚和它的代谢和排泄。有机砷快速排泄,三价无机砷是最主要的严重性化学性毒性复合物。因为砷在肝中通过甲基化代谢和解毒,所以那些伴有肝病的病人发生砷相关中毒的危险性更大。

砷诱导的角化和恶性肿瘤机制不是完全明确。砷与特定组织蛋白中的巯基反应,随后影响了对细胞代谢必需的各种酶。砷已经被发现导致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破坏、姐妹染色体交换、p53突变。

临床症状

角化损害主要发生于掌跖部,表现为:

  1. 点状角化型 似掌跖点状角化病和寻常疣表现,其上散有色素脱失,有时仅可摸到粗糙的角化点而不易看到;
  2. 鸡眼状角化型 为本病的典型病损,多对称分布于双侧掌跖,为鸡眼样角化突起,中央略凹陷,并常融合成片;
  3. 疣状角化型 似寻常疣,但多发而对称分布,可融合成片;
  4. 皮角样型;
  5. 角化斑(丘)疹型 多发生于躯干,褐色,米粒到指甲大,表面粗糙,基底呈皮色或暗红色;
  6. 其他少见的类型还有汗孔角化症样、老年疣状、苔藓样、毛囊炎样及毛细血管扩张样等,同一患者可以有多种角化病变存在。

砷角化病患者症状:双足跖见多数点状角化性丘疹

双足跖见多数点状角化性丘疹

砷角化病患者症状两手掌、手背见多数点状角化性丘疹

两手掌、手背见多数点状角化性丘疹

除了角化性皮损外,躯干、四肢等处还可见到色素异常改变,常为色素沉着(弥漫性褐色斑),杂有色素脱失(白斑),称为砷黑变病。特别是在脐部的五彩纸屑样色素沉着,是慢性砷中毒的典型佐证。

砷角化病患者症状:胸部色素沉着,其上可见“雨滴”样色素脱失斑

胸部色素沉着,其上可见“雨滴”样色素脱失斑

砷角化病可以癌变,如鲍恩病、侵袭性鳞状细胞癌、浅表性多中心基底细胞癌和Merkel细胞癌。Fierg追踪观察了262例服用砷剂的患者,发现有40.4%发生了掌跖角化,有8%并发了皮肤癌,其中以Bowen病最多,恶变的皮损可以出现硬结、炎症和溃疡。砷剂所致的Bowen病还可合并有内脏肿瘤,Bowen病的出现平均比内脏肿瘤早6.26年。

砷角化病和砷诱导的Bowen病通常持续多年,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的机会被认为相对罕见。然而发生于砷角化的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局部更加有破坏性,而且有很大可能发生转移。在砷诱导Bowen病的皮损中,20%以上的病例组织病理上已看到发生局部的侵袭性鳞状细胞癌。一旦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发生于Bowen病,据说至少1/3将发生转移,除非提供足够的治疗。

尿液、毛发、皮肤组织内含砷量均增高。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在点状角化和鸡眼状角化型中还可见到有角化不全),伴有轻至中度的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表皮突向下不规则延伸,真皮上部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也可出现真皮的嗜碱性变性,角质形成细胞轻度异型性,核深染。有色素失禁。

诊断及鉴别

诊断应根据:

  1. 有不同形式的接触砷及砷化合物史;
  2. 临床表现为掌跖角化及躯干、四肢色素异常;
  3. 尿、发和皮肤组织内含砷量增高。

应与皲裂性湿疹、手足皲裂症及掌跖角化症相鉴别。

治疗

驱砷治疗的方法有:

  1. 二巯丙磺酸钠0.25g/d,肌肉注射,用药3天、休息4天为一疗程,可重复使用数个疗程;或用二巯丙醇每次2.5mg/kg,每日1~3次,肌肉注射,用药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一般可用2~3个疗程。
  2. 口服青霉胺0.2~0.3g,每日3次,用药5~7天,停药2~3天。
  3. 10%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
  4. 皮损局部可外用2.5%二巯基丙醇软膏或糖皮质激素软膏。

慢性砷中毒和砷角化的病人处理,包括定期全身皮肤检查和全身性体格检查,可能的话应每6个月复查。因为慢性砷中毒伴发内脏恶性肿瘤的确切发生率不知,没有标准的协议评价潜在的内脏恶性肿瘤。建议半年作一次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一年拍摄一次Ⅹ线胸片,以及其他有临床提示的选择性检查。

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冷冻、电干燥法、刮除术、CO2激光、Fu局部化学治疗,光动力疗法也被用于治疗这些皮损。口服维A酸对减少砷角化伴发的过度角化可能是有用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