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口腔黏膜坏死性溃疡(ulcus necroticum mucosae oris)、阿弗他腺周炎(periadenitis aphtha)、米库利奇阿弗他(Mikulicz's aphtha)。一般认为本病是复发性口疮(aphtha)的一种变异。临床特点为复发性、疼痛性溃疡,愈后常留下显著瘢痕。

病因:有人认为本病可能是白基病或阿弗他口疮的一种变异,也有人认为可能属于变应性血管炎的一型。

临床症状: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初起时为直径2~5mm、界限清楚、表面光滑的红色小结节。以后直径逐渐增大到1~2cm,深达黏膜下层,波及腺体。3~4天后损害可自行破溃,排出黄白色坏死组织,并形成疼痛性、漏斗状溃疡,边缘不整,增殖明显,高于黏膜面,剧痛难忍,影响进食。经7~10天后愈合,并遗留下柔软的淡灰色瘢痕。损害往往只有1个,有的患者可能同时发生2~3个。通常发生于口唇、颊黏膜或舌、咽等部位,偶可发生在阴茎头或女阴黏膜上。本病有复发倾向,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溃疡,炎症反应明显,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有灶性纤维素性坏死在黏膜部位形成溃疡。中期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一些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腺体可因炎症而受破坏,导管上皮增生、变性。后期随着炎细胞消散,结缔组织增生,溃疡修复。

诊断及鉴别:根据复发性、疼痛性、深在性、坏死性溃疡,常侵犯腺体、愈后有瘢痕、治疗困难等特点,诊断不难。需鉴别的有:

  1. 手足口病:口腔溃疡好发于颊黏膜、齿龈,为高低不平的灰黄色溃疡,炎症及疼痛不明显,数目可多达10多个。此外,尚有手、足部位的皮疹。
  2. 其他:可发生在口腔黏膜部位的其他疾病有单纯疱疹、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和白塞病等,临床表现有时与本病很相似,需结合各病的有关特点进行鉴别。

治疗:局部可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用1%硝酸银、铬酸烧灼。采用激光或微波治疗可促进溃疡愈合。屡次复发者,可试用干扰素、白介素等免疫调节,亦可采用种痘或注射组胺球蛋白。长期不愈的溃疡或疑有癌变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同时送病理检查,以排除癌性溃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