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anemia)时可见皮肤、黏膜苍白,尤其手掌、口唇黏膜和睑黏膜较为明显。此外,可有毛发、指(趾)甲的营养不良。

缺铁性贫血

可见皮肤苍白、干燥、明显的甲改变(包括反甲、薄甲、脆甲、嵴状甲等)、口角炎、萎缩性舌炎和毛发干枯、变细。也可伴发Plummer-Vinson综合征(又称低铁性咽下困难综合征,因广泛的黏膜干燥引起口角炎、舌炎、吞咽困难及眼部病变),并可有脱发、白念珠菌感染及皮肤瘙痒等。

巨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舌深红呈牛肉色,其上有散在的鹅卵石样的红斑。随红细胞生成缺乏出现之后,未结合的胆红素产生过多,而变成具有特征性的柠檬色。此外,有炎性小疱和浅溃疡,后期逐渐萎缩成光滑舌。

恶性贫血与白癜风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其中白癜风发生率比正常对照组高10倍。而白癜风患者中恶性贫血发生率约为10.6%,比普通人群高出30倍。有时出现Addison病的皮肤褶皱和黏膜的色素改变。白发、灰色发在恶性贫血患者中也较多见。

此外,恶性贫血可伴斑秃、疱疹样皮炎及天疱疮。

叶酸缺乏:除摄入减少、吸收不良(如谷胶性肠病、乳糜泻)及妊娠等外,某些皮肤科药物(包括对抗叶酸的甲氨蝶呤,诱导血红蛋白分解的氨苯砜)也可引起叶酸缺乏。剥脱性皮炎及广泛性的皮肤疾病,因叶酸随脱屑丧失,亦可导致叶酸缺乏而引起巨细胞性贫血。患者可出现唇炎、舌炎及黏膜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或减退,偶见肛周及会阴湿疹。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角化不良症:5~13岁发病,皮肤表现为甲营养不良,面、颈、股部和躯干有网状灰褐色或褐色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萎缩,并可有黏膜白斑。外伤后皮肤可出现水疱、大疱。约40%患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导致皮肤黏膜慢性念珠菌感染。其他如紫癜、皮肤继发感染等则与全血细胞减少有关。

溶血性贫血

镰状细胞性贫血:属于遗传性疾病。皮肤表现小腿下1/3处为早发的小腿溃疡。溃疡直径为1~10cm,边缘明显,偶有多个溃疡,愈合缓慢,服用锌制剂有助于溃疡愈合,愈后形成萎缩性癜痕,其上可再发生溃疡。

15%的患者出现手足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儿童,在肢体远端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可误认为蜂窝织炎。10~14天后红肿自然消退,但可再发,最后可发生皮疹下的骨坏死、导致不对称生长。还可发生眶周水肿。

其他表现尚有黄疸、瘙痒、秃发及结膜血管改变。

地中海性贫血:本病为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本病中红细胞呈靶形,因而易破坏而产生贫血。皮肤表现为口腔黏膜病变及小腿溃疡。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本病又称先天性或家族性溶血性黄疸,患者红细胞膜有先天性异常,具有慢性经过伴急性发作,可伴有小腿溃疡。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1. 输血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可有皮肤潮红、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及血清病样反应。
  2. 冷凝集素综合征:本病由自身的寒性抗体引起,在20~37℃时红细胞受IgM抗体及补体作用而发生凝聚、损害,出现溶血。见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某些淋巴瘤。手、足、鼻、耳等遇冷后可发绀、疼痛,类似Raynaud现象,但无发白阶段。
  3. 温热反应性抗体(warm reacting antibody)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病见于结缔组织病、白血病及淋巴瘤。皮肤表现为各相应疾病的表现。
  4.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本病可有肢端发绀及荨麻疹。
  5.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本病由各种原发病所致,包括:急性肾衰竭、败血症、移植排斥、转移癌、恶性高血压等,外周血循环出现红细胞碎片,常伴有紫癜。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