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蜂窝织炎(Haemophilus Influenzae Cellulitis)是由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引起的皮肤感染,伴发热。皮损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的面部,表现为特殊蓝色或紫红色的蜂窝织炎,具有特征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流感嗜血杆菌是小的、不动的、多形性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分R型菌和荚膜菌两型。R型菌不能引起蜂窝织炎。荚膜菌又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分为6个血清型。大多数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是由b型荚膜型菌株所致(Hib,即b型流感嗜血杆菌),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有争议。在大多数Hib引起的感染中,都有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等前驱症状,推测可能先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然后细菌侵入局部皮肤,引起蜂窝织炎,继发菌血症。
流感嗜血杆菌作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人的口咽部和鼻咽部定植,尤其是5岁以内的儿童,正常带菌率可高达50%。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最好发于3个月至3岁大的儿童,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新生儿由于体内含有经胎盘转移过来的母体IgG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所以新生儿患者少见。成人因多数已具有此类菌株的特异性抗体,故亦少发生。
症状表现
典型的皮疹是单个的、局限性的中心坚实外周水肿的斑块,好发于面部或上肢,蓝红色到紫红色,周围绕以水肿带,边缘模糊。早期皮损也可以为苍白的水肿斑或红斑。很少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发生蜂窝织炎前,常先有发热、卡他症状,随之出现显著的咽炎、中耳炎、鼻窦炎、会厌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期细菌入血发生菌血症,出现转移性感染如化脓性关节炎或脑膜炎等。
诊断及鉴别
当婴幼儿出现急性面部蜂窝织炎,并伴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考虑本病。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皮损抽取脓液作细菌学检查,涂片和培养可以确诊。
需要与链球菌性或肺炎球菌性蜂窝织炎、丹毒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相鉴别。
治疗
大多数患者(包括发生菌血症的患者)对抗生素治疗反应良好。大剂量氨苄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50mg/kg,分次给予有效。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等)是最近用来治疗Hib感染的首选药物,因为它们对氨苄西林敏感菌和β-内酰胺酶阳性菌均有效,并且能通过血脑屏障。疗程应到热退后7~10天。
早期使用Hib结合疫苗免疫,可显著降低鼻咽部带菌率并增强群体免疫力,导致侵袭性感染的发生率全面下降。在有4岁以下儿童的家庭,首发病例、父母和易感儿童(未接受预防接种)都应该给予利福平治疗以清除鼻部携带菌,预防继发性病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