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名贝杰(bejel),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非性病性梅毒。临床特点为出现类似后天梅毒的黏膜损害、扁平湿疣、骨损害、树胶肿,但罕见初期下疳。

病因:病原体为地方性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形态与梅毒螺旋体相似,不易区别,但毒性较梅毒螺旋体为小。本病主要发生于儿童,通过皮肤接触、接吻以及使用被污染的水容器而传播。皮肤、口腔黏膜和骨骼系统为主要受累器官。

症状表现

感染发生在儿童,当儿童与具有传染性损害的婴儿或成人接触时发生。感染途径包括唾液、口、咽、扁桃体等入口处的黏膜等。一期下疳极少见到,偶尔情况下,受染儿童可使健康母亲感染,产生原发性“反哺”性感染,如哺乳时产生的乳头处下疳。

地方性梅毒通常表现为二期后天梅毒样损害,在口唇、口角、舌、咽峡等部位发生黏膜斑,外阴、肛周及皮肤褶皱部位出现湿性丘疹或扁平湿疣,从黏膜斑或扁平湿疣表面可发现大量苍白螺旋体,传染性较大。口角常见具有裂口的丘疹,并有类似二期梅毒的甲沟炎,病人声音嘶哑,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与体征更加明显,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组织学表现与性病性梅毒无法区别。如果不治疗,早期损害可以存在6~9个月,其愈合比性病性梅毒慢。

二期损害愈合后,进入较长时间的潜伏期。三期损害发生较晚,包括皮肤、鼻咽和骨部的树胶肿,在以前受感染而致敏的个体中多见由外伤或再感染而诱发。树胶肿在既往的高流行区非常常见,患者可出现马鞍样鼻变形、上腭穿孔,鼻中隔穿孔,上颌骨及上唇破坏,形成毁形性鼻咽炎(gangosa)。心血管和神经受累罕见,但也研究不多,如有发生,反而要怀疑性病性梅毒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早期损害中可查见大量苍白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螺旋体抗原试验如FTA-ABS试验均呈阳性,但在晚期呈弱阳性或阴性。

组织病理:与后天梅毒同。早期损害可见真皮血管周围较为致密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扁平湿疣内可见大量螺旋体。晚期损害可见由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组成的特征性的异物肉芽肿。

诊断、预防及治疗

诊断:根据病人生活在流行区、临床特征和梅毒血清试验即可确诊,应与性病性梅毒鉴别。在适当条件下,地方性梅毒患者也可染上性病性梅毒,需加以区分。

预防:对接触者给予苄星青霉素60万U,以后定期进行流行病学观察。避免与患者共用生活用具。

治疗: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对地方性梅毒非常有效,群防群治有良好的效果,因为这种病例极少发生在散居人群,整个社区的治疗可使该区得到根治。地方性梅毒的治疗原则与性病性梅毒相似,疾病的阶段和病人的年龄决定用药的剂量。早期患者一次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120万U,晚期患者同样剂量,每隔3~7日再给一次,疗程共3次。青霉素过敏者的治疗与性病性梅毒相似。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