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病是外源感染的疾病,常因外伤或不在意的植入病菌而发病。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骼。可有肿胀、硬结、脓肿并形成排脓性瘘管,呈足菌肿表现。本病多见于成人,男多于女。在非洲、美洲、欧洲和亚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病例报道。

病因及发病机制

已公认的病原菌有5种:马杜拉链霉,在组织内可形成白霜色颗粒;索马里链霉,在组织内可形成棕黄色颗粒;白乐杰链霉,在组织内可形成红色颗粒;巴拉圭链霉,在组织内可形成黑色颗粒;白色链霉,可产生黑色颗粒。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发生于足部。初起表现为丘疹、小结节或有小疱的硬结区。继而形成脓肿、溃破后形成窦道,从窦道内排出脓液和颗粒。感染可继续扩展,并有新的结节出现,致使足部发生普遍肿胀及变形。无明显全身症状,局部疼痛不著。X线摄片可见溶骨性损害伴有骨膜反应和增生。此外,有时可发生关节炎表现。

组织病理

病理组织显示化脓性肉芽肿表现,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在脓肿内可见颗粒。不同的链霉用HE染色,可见颜色深浅,形状大小不同的表现。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但需与真菌、奴卡菌属及放线菌属引起的足菌肿相鉴别。各种病原菌引起的足菌肿,在临床上难以区别,只有靠实验室进行菌种鉴定才能确定。可直接镜检从脓液中寻找颗粒,不同的菌种形成的颗粒形状、大小、颜色不同。马杜拉链霉颗粒较大,1~10mm,白霜色,罕见淡红色,较软,有或无菌鞘,圆形,边缘锯齿状,革兰阳性,非抗酸性,菌丝不断裂。索马里链霉颗粒较小,1~5mm,质硬,棕黄,无菌鞘。白乐杰链霉颗粒<1mm,质硬,淡红至深红色,无菌鞘。巴拉圭链霉颗粒小,约0.5mm,质硬,黑色,有菌鞘。白色链霉颗粒呈黑色。菌种的鉴定依赖于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表现及其利用氮源和碳源等的情况。动物接种常阴性。

治疗

早期及局部损害可考虑切开引流或手术切除。亦可选用磺胺、青霉素、四环素等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