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猪囊虫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

皮肤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Taeniasolium)的蚴虫(猪囊尾蚴)寄居于皮下组织所引起的皮肤病,又称猪囊尾蚴病。人为猪肉绦虫的惟一宿主,自粪便排出虫卵,故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所致囊虫病,其危害性远较成虫大。本病为世界性分布,东欧、巴基斯坦、印度、墨西哥和中美、南美多见。在我国分布较广,见于华北、东北以及河南、江苏、山东、西藏、青海、云南等地。

病因及发病机制

猪肉绦虫的终宿主是人,成虫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内,长2~4m,头节呈球形,有吸盘和小钩,颈部纤细,颈后链体具有700~1000个节片。末端节片内含虫卵称妊娠节片,常数节相连的自链体脱落,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后被中间宿主-猪吞食,经24~72小时虫卵发育为六钩蚴,并在消化液的作用下破除胎膜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至身体各部肌肉组织,约经10周发育为囊尾蚴。猪囊尾蚴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呈卵圆形白色半透明的囊,约8~10mm×5cm大小,囊壁内面有一小米粒大小的白点,是凹入囊内的头节,其结构与成虫结构相似,囊内充满液体。当人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即可被感染上肠绦虫病。当其幼虫寄生人体时,人便成为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使人患囊尾蚴病。人感染囊尾蚴病的途径有:

  1. 异体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2. 自体感染:自身肠道排出的虫卵污染手后再经口感染(自身体外感染),或肠绦虫病患者在恶心呕吐等情况下,寄居在肠内的绦虫体节或虫卵可通过幽门反流入胃内,发育为六钩蚴(自身体内感染),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而被输送至全身,包括皮下组织及肌肉等,六钩蚴在宿主组织内沉着后形成囊尾蚴,发展为皮肤猪囊虫病,囊尾蚴常被宿主形成的纤维壁包绕,一般约胶囊大小,囊尾蚴的寿命一般为3~10年,个别可达15~17年。成虫的寿命则可达25年以上。

症状特征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较多,皮损表现为孤立散在的圆形或椭圆形皮下结节,若发生于其他组织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囊虫病:猪囊尾蚴可随血流寄生在皮下、肌肉、脑、眼、心、肝、肺、骨等处,但以皮下组织、脑部、眼部最为常见,随寄生部位及数量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1.皮下或肌肉猪囊虫病 猪囊尾蚴寄生于皮下或肌肉中,出现黄豆大至核桃大无痛性皮下结节,表面光滑,有一定的移动性,与皮肤不粘连,质地坚硬而有弹性,硬度和软骨相似,数目可从1~2个至数百个不等,皮肤表面色泽正常,无自觉症状,常偶然被发现(图3-8-5)。皮疹常成批出现,随年龄增长皮疹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病程慢性,多年不变,有的经过3~5年甚至10余年后囊虫自然死亡,发生硬化或破溃。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节多发生于躯干、四肢,亦可发生于颈部、乳房及阴部,心、脑、肝、肺、眼等器官亦可同时受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生于下肢深部组织或肌肉,可引起象皮肿样外观或出现肢体麻木、疼痛。

皮肤猪囊虫病症状图片

图3-8-5 侧胸、背及上肢皮下多数黄豆大或更大的圆形无痛性结节,质地坚硬,有弹性,皮肤表面光滑紧张而无炎症

2.脑囊虫病 猪囊尾蚴如寄生于脑部,则称脑囊虫病。大多与皮下或肌肉猪囊虫病同时存在。根据寄生的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若不是寄生于重要的中枢部位,症状常不明显,若寄生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可出现癫痫,或导致颅内压增高而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有的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截瘫、失语、视力丧失,甚至精神障碍。若寄生于小脑可出现共济失调、小脑失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诱发脑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3.眼囊虫病 大多数寄生在眼底深部,在玻璃体及视网膜下。轻者出现视力障碍,重者可失明,特别是虫体死亡后由于强烈的炎症反应而引起视网膜炎、脉络膜炎及全眼球炎,可发生视网膜剥离,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等,最后导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绦虫病:结肠或直肠中的妊娠节片,可单个或成串爬出肛门、引起肛门瘙痒症,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头痛、乏力、食欲亢进等。

组织病理

皮下结节位于皮下组织和肌肉纤维之间,为纤维组织包裹的囊肿,囊内有澄清的液体及虫体,直径约1.5~5mm,囊壁上的小白点,是虫体向囊内陷入的头节,头节呈椭圆形,有四个吸盘,顶突上有一圈小钩。通常在切片上能看见虫体的部分结构(图3-8-6),偶可见到头节,已死亡的幼虫往往发生钙化。

包囊内见不规则形囊尾蚴结构(HE染色×100)

图3-8-6 包囊内见不规则形囊尾蚴结构(HE染色×100)

诊断及鉴别

因猪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皮下猪囊尾蚴病比较直观,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及猪肉绦虫病病史诊断并不困难。皮下猪囊虫病的结节为软骨样较坚硬的结节,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无压痛。结合活组织检查,切片中发现由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囊肿内有液体及虫体的部分结构可确诊,已钙化的囊尾蚴可借助X线显示出来。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等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 脂肪瘤:为比较柔软的皮下肿物,基底较宽,圆形或分叶状,病理切片中可见成熟的脂肪细胞。
  2. 神经纤维瘤病:肿物突出皮肤,柔软,触之有囊性感,皮肤可见咖啡斑。
  3. 皮脂腺囊肿:较柔软的皮下肿物,囊内有豆渣样脂质,发生感染后可破溃,流出脓血和豆渣样物质。

预防及治疗

预防

1.早期和彻底治疗肠绦虫病患者,这是消灭传染源和预防猪囊虫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在流行地区应进行普查普治。

2.加强卫生宣传和食品卫生管理,不要吃未烧熟的猪肉及被污染的食品、蔬菜及水果。切生熟食的刀和菜板不可混用。饭前便后要洗手。

3.加强粪便管理,改进猪的饲养方法,加强肉类加工厂和市场猪肉的卫生检查,发现有囊虫感染的猪肉应严禁出售。猪肉在-10℃经70小时的冷藏,可杀死肉中的囊尾蚴。

治疗:如皮损数目不多又无压迫症状,虫体常可自然钙化而死亡,因此对人体无害,可不必治疗,如需要治疗,可采用下列方法:

1.手术切除 适用于皮损数目不多或囊肿寄生于眼、脑等部位,出现压迫症状者。

2.药物治疗 对囊肿数目多,寄生在重要器官及出现较明显临床症状者可用药物治疗:

  1.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驱虫药,1980年开始用于治疗人体囊虫病并取得良好效果,常用剂量为40mg/(kg·d),分3次口服,连服9天,60%~70%脑实质囊虫病灶消失。必要时1个月后可重复1疗程。与西咪替丁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同服能增加吡喹酮血药浓度,提高疗效。
  2. 阿苯达唑:为一种新型广谱驱虫剂,1987年发现它能有效治疗神经系统囊虫病,由于疗效确切,显效率达85%以上,不良反应轻,为目前治疗囊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20mg/(kg·d),分2~3次服,10天为一疗程。
  3. 甲氧达唑:甲氧达唑对猪囊尾蚴的实验治疗表明,疗效明显优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值得进行药理和治疗试验。
  4. 对肠道猪肉绦虫可选用:甲苯达唑(mebendazole)300mg,每天2次,连服3天,疗效好,因肠道内吸收很少,不良反应小。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