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刺蛾幼虫(俗称“洋辣子”或“八角毛”)的毒刺刺伤皮肤所引起。大多发生在6~9月份间刺毛虫盛发期。其他季节中的发病多因接触树木上的刺毛虫或茧上的毒刺所致。

病因:刺毛虫生活在树林、田野草地,长约5cm,呈黑褐色,全身长针状细毛,其毛端有微细导管,内含碱性毒液。如毛刺入人体皮肤,即可将毒液注入皮内引起皮炎,亦可因接触毒毛污染的衣物而引起皮肤损害。

症状表现

在刺毛虫繁殖的季节,于面、手、颈、前臂等露出部位,刺毛虫的毒刺刺入皮肤后,开始时感觉刺痒、灼痛,稍久即感外痒内痛,这为刺毛虫刺伤后的特点。于刺伤部位的中心出现米粒大丘疹或黄豆大风团的皮疹,周围有水肿性红斑,6~7小时后水肿性红斑消退留下中央的丘疹,皮肤发痒,手抓或触摸皮肤时又感皮肤疼痛,反复发作,丘疹又可转变为风团样的损害,约经1~2周才能完全恢复,偶尔可出现水疱。若在同一部位发生多数皮肤刺伤,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弥漫性红斑。

如刺毛虫的毒毛散布在衣服内可引起广泛性的损害;如病变发生在眼睑可引起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如发生在口腔及唇部能引起口唇高度肿胀。患者全身症状较轻,但严重者也可致死亡。

诊断及鉴别

在发病前有在树阴下纳凉或接触树上的刺毛虫及虫茧的病史,刺伤后皮肤发痒,不久即感外痒内痛的症状,根据这些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在皮疹中央用放大镜检查常可发现刺毛。

本病应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相鉴别。

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在刺毛虫盛发季节可用5%~10%滴滴涕乳剂或用1%敌百虫水溶液喷洒树干树叶,以杀死幼虫。摘除有卵块的树叶烧死虫卵。夜间用诱光灯捕杀虫蛾。此外,加强个人防护,不要在有刺毛虫的树阴下纳凉,儿童不要在树下嬉戏,亦不要在有刺毛虫的树下晒衣服、被褥、尿布。不要用手直接摘有刺毛虫的树枝树叶。

(二)治疗 被接触处皮肤用胶布粘贴法拔除毒毛,反复数次,可将未深入皮肤的毒毛粘出。然后外搽1%~2%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或用1%~2%明矾溶液湿冷敷,也可用鲜马齿宽或鲜半边莲捣烂敷于患处,或用鲜棉花桃切开取其果肉捣烂敷于患处可止痛消炎。如皮疹密集时,可用1%盐酸吐根碱溶液3mL在患处近心段皮下注射可立即止痛。有心脏病、低血压、肝肾功能不良者及孕妇、幼儿禁用。

若症状严重,可给予抗组胺药或止痛剂及糖皮质激素。有人采用自体法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当皮肤被刺伤后及时捉1~2条刺毛虫压碎挤出体液涂于患处,痒痛红肿很快消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