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及头足纲。品种繁多,估计在万种以上。仅芋螺属就有500多种。我国已确定有67种,常见的有地纹芋螺、织锦芋螺等,主要分布在南海水域。海贝大多具有由石灰质形成的贝壳,外观非常美丽,其中部分海贝具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芋螺属,可通过咬伤人的皮肤引起皮肤损害。

海贝、海螺咬伤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海贝咬伤

海贝头部有锐利的喙和牙齿,牙齿固定在齿板上,齿板鞘与体内的毒囊相通,毒囊内含有很强的毒素,有报道毒素含有四氨化合物、甲基吡啶、龙虾肌碱、吲哚及γ丁酸甜菜碱等化合物,这些毒素可影响神经肌肉的传递功能。当人在海中触碰或在海滩上采集活海贝时,由于它美丽的外表,人们在见到后常装入贴身内衣的口袋里。它常会悄悄地从贝壳中伸出有毒的舌齿来咬伤皮肤,把体内的毒液通过喙和齿板鞘注入人体,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症状表现

由于海贝的种类、咬伤的部位、时间和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有的仅表现为咬伤部位红肿、淤斑、瘙痒或轻度灼痛,有的则症状严重,特别是被芋螺属海贝咬伤后,可引起局部剧烈的灼痛和刺痛,不久局部皮肤出现青紫、出血、肿胀麻木,这种感觉异常可迅速波及口唇、口腔或其他部位,数日后才能恢复。严重病例可引起失语、肌肉麻痹、视力模糊及复视、震颤、运动失调、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心力衰竭、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儿童患者症状更为严重。

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 加强个人防护,进行鱼类和海产品加工时或在海上作业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活海贝。采集到的活海贝不要装在贴身内衣的口袋里,在烹调海贝时要加强防护,防止手被咬伤。

(二)治疗 主要为对症处理。被咬伤后要立即在伤口上方扎上止血带,防止毒液随血流扩散,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出毒液,并对伤口进行消毒。若疼痛剧烈可在咬伤部位近心端注射1%盐酸吐根碱3mL,或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在咬伤部位周围注射,常能迅速止痛,要及时给予抗组胺药和抗生素,以防伤口继发感染。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立即抢救并及时服用南通季德胜蛇药片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