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日光性皮炎是指患者过多服用或直接接触了具有光敏性的植物,在经受长期日晒后引起的以光毒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变,故皮疹以面部和手背等暴露部位为主,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丘疹、水疱、血疱或坏死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是一种急性光毒性炎症反应,其发生常与体质、食用光敏性植物和长久日晒三者同时作用有关。真正病因尚不清楚。患肝肾疾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贫血或营养不良等病人在过多服食或接触某种植物后,再遭受强烈的日光曝晒则易发病。另外,植物的烹调方式、调味品或腐物寄生真菌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光感性的植物包括伞形科(香菜、芹菜、茴香)、芸香科(柑橘、柠檬、酸橙),菊科(野菊、黄花蒿),桑科(无花果),豆科(紫云英),十字花科(野生油菜、芥菜),藜科(灰菜、甜菜),牧草,真菌类(木耳、香菇)。尚有报道光敏性的植物有胡萝卜、小白菜、萝卜叶、苋菜、菠菜、防风草、莳萝、天葵黄等。这些植物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光敏物,在UVA的照射下,呋喃双香豆素与核DNA共价结合,使DNA发生单向内收和嘧啶碱基的链间双向交联。前者导致基因突变、细胞死亡,后者放大了这种效应,促使表皮细胞严重受损。

症状表现

面部和手背发生显著的非凹陷性水肿,表面紧张发亮,质较坚实。双侧眼睑肿胀,使眼睑闭合,不能睁开,口唇外翻,张口受限,皮肤呈弥漫性轻度潮红或呈紫红色,有淤点或淤斑、丘疹、水疱等(图3-9-23)。后者可相互融合成大疱,内容澄清或呈淡黄色,或为血性。疱破裂后,出现糜烂面,或溃疡、坏死等。溃疡愈合后出现瘢痕,遗留色素沉着。偶可并发远端指节坏疽。好发于颜面突出部如眉弓、颧部、鼻背、前臂、手足背、颈和指甲,对称分布。多数病人在日晒后一日内即发病,短者数分钟局部皮肤即开始发痒。夏季多见,男女之比约1:3.95。女性在月经前常易发病。为自限性,整个病程轻者1周即可消退,重者往往需2~3周或更长方能痊愈。自觉灼热、麻木、紧张、蚁走感、胀痛、刺痛或瘙痒。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发热、头昏、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甚或谵语、昏迷或精神错乱等全身症状。老年体弱者临床表现更加严重。

植物日光性皮炎症状图片

图:面部尤其是眼睑、颊及口唇部皮肤显著非凹陷性红肿,表面光亮,质较坚实,双眼睑肿胀,不易睁开。红肿处淤斑、丘疹、水疱

本病常急性发作,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有时还可以继发感染或伴发高血压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出血、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常无异常改变;尿蛋白阳性;部分患者尿卟啉阳性。

组织病理:表皮轻度水肿,可见表皮内水疱或表皮下水疱;真皮明显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或破裂,红细胞溢出或出血,管周炎细胞明显浸润,胶原纤维肿胀;严重者可见坏死或溃疡。

诊断及鉴别

根据发病前有服食过多的或接触有关的植物和强烈日光曝晒史,有水肿、淤斑,好发于暴露部位,夏季多见,女多于男,有自觉症状和全身症状等即可确诊。

本病应与下列皮肤病进行鉴别:

  1. 日晒伤 为正常皮肤过度曝晒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暴露部位皮肤出现鲜红色斑,于日晒后第2天最严重。1周后即恢复。
  2. 接触性皮炎 有明显的接触史,发病与日晒、季节及性别均无关。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分,避免接触后可很快痊愈。
  3. 烟酸缺乏症 常见病因如饮酒、慢性腹泻等。本病的皮损也位于日光曝晒处。另外,还有胃肠道症状和神经精神症状,不难区别。
  4. 漆树皮炎 皮损不仅仅局限于光暴露部位,还可累及其他部位。自觉瘙痒。病程可持续1周或更长。而植物日光性皮炎仅限于日光暴露部位,病程较短,通常在48小时内出现疼痛和潮红、淤斑。

治疗

避免服用和接触光感性的植物和药物,同时尽可能避免强烈日光曝晒。

轻者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烟酸等;重者可及时、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同急性皮炎或湿疹的处理原则。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