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黑变病是指劳动或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慢性皮肤散色素沉着性疾病,占职业性皮肤病的2%~5%,散发于各行业中。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职业性黑变病有明显的外因,其外源性致病因素虽然很多,但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

1.煤焦油、石油及其分馏产品,如轻油、中油、重油、蒽油、煤焦沥青、汽油、柴油、机油、各种润滑油等。

2.橡胶添加剂及橡胶制品,如防老剂、促进剂等化学原料,橡胶初制品及再生胶、橡胶粉尘、胶浆、胶乳、汽油、硫化过程中逸出的气体,橡胶雨衣、橡胶皮圈、胶鞋、胶片、胶带、胶管、内胎等。

3.某些颜料、染料及其中间体,如戏剧油彩中的大红、朱红和橘色的颜料、立索尔大红(1-磺酸-2-萘偶氮-2-萘酚)、银朱R(2-氯-4硝基苯偶氮-2-酿萘酚)、苯绕蒽酮、溴代苯绕蒽酮、蒽醌-1-磺酸等。

本病所涉及的行业及工种颇广,如橡胶及与橡胶制品有关的行业(如皮革橡胶、纺织橡胶等)中的配料、炼胶、成型、硫化、检验、涂胶、裁剪、缝纫、磨工、辊轧等工种;焦化、冶金、机械、修理等行业中的炼焦、烧结、清渣、起料、压型、司机、检修、磨片等工种;油田钻探开采、炼油、机械等行业中的原油开采、运输、分馏、机器制造、修理、司机等;印染行业的操作工、检修工、辅助工;制药行业中的配料、合成、提取、烘干、分装等;水产、航运行业中的露天、水上操作工、水手及文艺界的演员等等。

对上述行业、工种中接触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结果,发现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

二、发病机制

职业性黑变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从临床资料来看,本病是多因素的,是由复杂的内因和(或)外因引起的,不同的病人可由不同的外因或内因导致色素代谢障碍而发病。

1.大多数黑变病患者在发病前,局部常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红斑或瘙痒,但亦有10%~20%患者之色素沉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且反复发作的皮炎并不都继发色沉。提示职业性黑变病与皮炎及所接触化学物性质有关,炎症可以促进巯基氧化,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从而使色素加深。某些碳氢化合物可能有直接促进黑素代谢,或通过皮炎引起黑变病的作用。

2.有作者发现职业性黑变病患者的血清酮(或酮蓝蛋白)浓度升高,血清巯基浓度降低,这是因为决定人体肤色的最主要因素是黑素,在黑素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有酪氨酸酶的存在,巯基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如果皮肤中巯基减少,与巯基结合的铜离子获得释放,就会减弱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加速酪氨酸-酪氨酸酶的反应过程,引起色素沉着。

3.虽然引起职业性黑变病的致病物较多,但不论何种致病物,在接触人群中只有少数人发病,说明本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内在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内分泌紊乱和神经精神因素可能是导致本病的诱因。

症状表现

多发生于中年人,女性多见,经常在冬季发病,有较长潜伏期,病情呈渐进性慢性经过。皮损以面部的额、颧、颊、鼻沟、耳前、眼周为主,亦有累及耳后、颈部者。前臂亦为好发部位,被覆盖部位的色素沉着多发生在腰部,似与易受摩擦有关。少数患者皮疹可泛发,呈全身性。

皮损形态多呈网状或斑(点)状,有的呈现以毛孔为中心的小片状色素沉着或融合成弥漫性斑片。皮损形态和发病部位往往有一定关系,如网状主要发生在面颈部,而躯干四肢则多呈斑状或点状,毛孔性损害多见于前臂伸侧。皮损形态与接触物之间看不出有明显的关系。

皮损色调呈深浅不一的灰黑色、褐黑色、紫黑色等,表面往往有污秽的外观。色调与接触物之间无明显关系。从临床上观察色调和形态往往有一定关系。网状者多呈棕红色或淡紫色,而斑状或大片弥漫性者则多是黑褐色或灰黑色(下图)。除皮肤表现外,有的病人可伴有头痛、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症状。

由沥青烟雾(烧混有沥青的煤)引起的皮肤黑变病

由沥青烟雾(烧混有沥青的煤)引起的皮肤黑变病,呈大片弥漫性色素沉着(编写者提供)

典型病例的皮肤表现可分为三期:

1.第一期为红斑期 主要表现为前额、颞部、耳后、颊部出现斑状充血,伴轻度瘙痒。充血程度时轻时重,继之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网状或斑状色沉。

2.第二期为色素沉着及毛孔角化期 此期的特点是在颜面部、颈部、四肢等处出现明显的斑状或网状色素沉着,多数患者伴有明显的毛孔角化,色素沉着呈毛孔周围性分布。

3.第三期为皮肤异色症期 此期除了患处皮肤出现弥漫性色素沉着外,亦可见到表皮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毛孔角化现象减轻或看不到,痒感消失。

皮损的轻重与病期的长短不太一致,有些病人的皮损在短时间内即进入第三期,而有的病人第一、二期可持续多年。

组织病理

必要时可进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和某些色素性皮肤病如血色病、扁平苔藓、色素性荨麻疹等相鉴别。

我们对35例有不同接触史和不同皮损的患者作了病理检查,镜下主要所见: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噬色素细胞增多,毛细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噬色素细胞浸润。

诊断及鉴别

职业性黑变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客观指标,主要根据职业接触史、病程经过、特殊的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等综合分析,除外非职业性黑变病、其他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和继发性色素沉着症等,方可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发病前有长期接触致病物的职业史,并在接触期间发病。
  2. 多发生于接触煤焦油、石油分馏产品、橡胶添加剂、某些颜料、染料及其中间体等作业环境中。
  3. 色素沉着前或初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红斑或瘙痒,待色素沉着较明显时,这些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4. 皮损形态多呈网状或斑(点)状,有的可融合成弥漫性斑片,界限不清楚;有的呈现以毛孔为中心的小片状色素沉着斑,少数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表皮轻度萎缩。
  5. 皮损颜色呈深浅不一的灰黑色、褐黑色、紫黑色等,在色素沉着部位表面往往有污秽的外观。
  6. 色素沉着以面、颈等露出部位为主,亦可发生在躯干、四肢或呈全身性分布。
  7. 目前本病尚无特异的化验诊断指标,血清酮及巯基的变化可供参考,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8. 皮肤色素沉着消退较慢,停止接触致病物后,经治疗一般在1~2年或更长时间方能消退,恢复接触可复发。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 光毒性皮炎继发的色素沉着:多发生于夏季,色素沉着在皮炎后很快发生,皮炎表现为红斑,由光敏物与日光作用引起。弥漫性色素沉着分布于身体露出部位,界限清楚。停止接触致病物后,炎症很快消失,色素也消退较快。
  2. Addison病: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色素沉着呈咖啡色,尤以面部、皮肤褶皱部位(腋窝、大腿根部、乳房周围、外阴、手掌皮纹)为著。口腔黏膜亦可有色素沉着。伴有疲乏、消瘦、食欲减退、低血压等皮质功能低下表现及低血糖、尿17-酮降低等现象。
  3. 皮肤异色病(Civatte):好发于中年女性,起病慢,病程长,与季节及日晒关系不大。皮疹为发生于面部和颈侧的大片网状色素沉着,伴点状白斑、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无自觉症状。
  4. 黄褐斑: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等颜面皮肤,系淡褐色至深褐色,边缘较清楚。常与妊娠、口服避孕药、肝病等因素有关。

治疗

长期从事接触煤焦油、石油分馏产品及橡胶加工的工人,就业前体检应作皮肤科检查,注意皮肤色素变化。定期体检时,遇有色素沉着应进行鉴别诊断。

患有黑变病和严重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者不宜从事橡胶加工及接触矿物油类、某些染(颜)料等工作。

改善劳动条件与生产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可疑致病物的接触。

本病一般不影响劳动能力。但由于患者停止接触后色素沉着可缓慢消退,恢复接触仍可复发,故确诊后应调换工种,避免继续接触致病物,必要时可调离发病环境。治愈后的职业性黑变病患者,亦应避免再次接触致病物。

全身治疗:

  1. 维生素C:有抑制黑素形成的作用,因此一直用于黑变病的治疗。我们曾用维生素C5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共14天,然后改用中药,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每日1剂,连服14天。28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4个疗程。
  2. β-琉乙胺(mercaptothylamine):络合铜离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阻抑黑素形成。常用200~400mg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静脉注射,3周为一疗程,隔1周进行下一疗程,可酌情用3~6个疗程。无明显副作用。
  3. 服用多种维生素及对症治疗。

局部可外用3%氢醌霜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