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最初为Peterson(1981年)描述,并报道1例男婴。本病为发生于婴儿期的环状红斑,病因不明,皮损可反复出现,可能是对某些抗原物质的超敏反应,可自行缓解,病程数月至数年。国内顾有守等报道1例新生儿环状红斑,为45天男婴,出生时就有环状红斑,半个月后皮疹增多,2个月后逐渐消退。自身抗体ANA、dsDNA、Sm、RNP、Ro、La均为阴性,LBT(IgG、IgA、IgM、C3)阴性,ECG正常。其母虽患SLE,但Ro抗体阴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Stachowitz(2000年)报道1例婴儿伴有肠道内白念珠菌克隆性增殖,经抗真菌治疗后,皮损消退,认为白念珠菌感染是引起本病的激发因素。亦有报道合并马拉色菌、Epstien-Barr病毒感染等。Helm(1993年)认为本病可能对某些未被发现的抗原的超敏反应。

临床症状

初起为风团样丘疹或水肿性红斑,向周边扩大,中央消退形成环状、多环状、弓状,可有少量鳞屑,无自觉症状。单个损害数天内消退,消退后皮肤无萎缩,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皮疹广泛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皮疹反复发作,病程数周至数年不等。本病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组织病理

真皮层血管周围有炎细胞围管型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与离心性环状红斑相似。Kunz(1998年)报道病例在炎症浸润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但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不增多。而Annessi(1997年)报道的病例在炎症浸润中以嗜中性粒细胞占优势,并伴有核尘。

诊断及鉴别

本病婴儿期发病,红斑呈环状,无自觉症状,自身抗体阴性。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 离心性环状红斑,常伴有内脏疾病,红斑有瘙痒,但有时鉴别困难;
  2. 可浸出核抗原性环状红斑,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存在自身抗体等。

预防及治疗

对症治疗,合并感染者治疗感染。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