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原因不明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突然出现的红斑丘疹,消退后遗留网状及斑状色素沉着。1971年首次由Nagashima等报道,后获公认并命名为色素性痒疹。
色素性痒疹的病因尚不明。部分病例发生在糖尿病、厌食症、缺氧症,表明代谢与本病有关。
临床症状
多见于日本成年女性,西方较少,春夏多见。损害主要见于颈部和躯干上部等,特征性皮损为瘙痒性淡红色丘疹,融合成网状,有时有水疱出现,皮疹消退后,遗留无瘙痒网状或斑状色素沉着(图3-28-8)。若皮疹反复发作时,则主要限于色素沉着区域。病情可迁延数年不等。
颈后部和背上方可见红色无瘙痒网状色素沉着斑(北京协和医院 马东来提供)
组织病理:呈非特异性苔藓样组织反应。表皮角化不全,表皮嵴延长,细胞间水肿,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血管周围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色素部位显示色素失禁。偶见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诊断及鉴别
依据青年女性发病者多,具有特征性临床症状与好发部位,结合病理显示苔藓样组织反应,即可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 此病有三种特征性表现,即网状色素沉着、皮肤萎缩及血管扩张,可资鉴别。
(二)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好发于胸前,皮损为色素性疣状或乳头瘤状丘疹。病理改变为真皮水肿,乳头瘤样增生,无炎症反应过程。
(三)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 有水疱时需与该病鉴别,但该病病理有棘层松解。
治疗
抗组胺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无效果。
1979年Tashiro首次报道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治疗有效。米诺环素剂量为100~200mg/d,大部分患者瘙痒迅速消退。约1/3的患者用氨苯砜(dapson)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