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Rubella:病因、症状、诊疗

  1. 首页
  2. 皮肤病学
  3. 皮肤病治疗大全
  4.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5. 副黏病毒及相关病毒性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为风疹病毒,此病毒直到1962年才在人羊膜细胞中培养成功,对乙醚敏感,早期分类为RNA多形副黏液病毒,新的病毒分类为囊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中惟一的病毒,结构类似副黏病毒。直径120-280nm,其中心毒粒直径为50~70nm,四周有囊膜。此病毒仅能使人与猴致病,早期患者的血液及咽部分泌物可分离出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染,进入人体后,开始在上呼吸道及颈淋巴结处生长繁殖,以后通过血液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早在发疹前7天即出现病毒血症,此时或稍后,淋巴结肿大,在发疹时或发疹后1~2天内,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血循环中的病毒消失。因此发疹可能是由于抗体病毒复合物的一种炎症反应,而并不是由于病毒侵犯血管内膜所致。

本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在大城市春季流行,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潜伏期有传染性,出疹后传染性迅速下降。

风疹症状表现

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前驱期在儿童多数无或有轻度的前驱症状,在成人或青年人可有发热(可达39℃)、头痛、倦怠、咽痛等症状,发疹后即消退。

发疹期 一般在前驱期后的1~2天出现皮疹,有时在出疹的第1天或前驱期时,在软腭、颊、腭垂等处出现暗红色斑疹或淤点(Forschheimer征)。皮疹为粉红色斑或斑丘疹,可有轻度痒感,稀疏存在,初起于面部,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到颈部JI:干、上肢,最后到下肢,可融合成弥漫性红斑,1~2天内消退,常在下肢发疹时面部皮疹业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亦可有轻度脱屑,约40%的患者无皮疹。在发疹前5~7天即可出现枕骨下及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疹时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稍有压痛,可持续1周以上。

在前驱期及出疹初期,白细胞数降低,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减少,约于出疹后5天,淋巴细胞增多。多数病人在发病后第1周内可有浆细胞增加。

并发症:在儿童很少见,主要为气管炎、中耳炎及脑炎。在较大的儿童及成人常可并发关节炎,表现为手、足小关节或膝、肘、肩关节疼痛、肿胀,且常有发热。此外极少数病人可伴发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正常性紫癜,也有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报道。脑炎更为少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不同点是,无脱髓鞘现象。

风疹病毒感染与妊娠 风疹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的严重畸形,特别是在妊娠前11周内感染,致畸率达90%,且为多发性畸形;妊娠第12~16周感染致畸率为25%,都为耳聋;妊娠前6周内感染常引起心脏和眼损伤;妊娠前16周内感染引起耳聋和神经精神发育缺陷,且在感染后1年或以上才出现症状。

诊断及鉴别诊断

组织病理:皮肤及淋巴结表现为非特异性急性或慢性炎症变化。风疹性脑炎为非特异性血管周围炎症浸润、水肿及程度不等的神经元变性,且伴有轻度脑膜反应。

主要根据接触史,全身症状轻微,有红色斑疹,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等进行临床诊断,但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很不可靠,需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确诊,特别是在妊娠和免疫抑制病人。血清学血凝抑制试验还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一般在皮疹出现前或出现时采集第一个血样,在发疹7~10天后采集第二个血样,根据抗体滴度的改变可确诊;如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而未采集两个血样时,也可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以确定新近风疹病毒感染。特殊情况下亦可做组织培养进行病毒分离。

本病需与麻疹、猩红热等相鉴别。

风疹治疗

  1. 隔离病人,因本症传染期短,自皮疹出现后隔离5天即可。
  2. 卧床休息,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其他可进行对症治疗。中医宜疏风清热,可用加味消毒饮(荆芥、防风、蝉衣、生甘草、炒牛蒡子、升麻、赤芍、连翘等)加减。
  3. 推荐对1岁到青春期儿童预防接种风疹疫苗。孕妇接种风疹疫苗存在不同意见。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