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症是由鹦鹉传染给人的疾病,故名为鹦鹉热。但后来发现有120多种鸟类,包括鸽子、家禽、鸭、海鸟等,都可流行此病而传染于人,因此又称为鸟疫或饲鸟病(ornithosis)。目前,鹦鹉热及鸟疫已作为同义词,亦称为禽类热。
病因:本病的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其直径200~300nm,在细胞内能长到500~700nm。衣原体存在于鸟类胃肠道及呼吸道,可从病鸟传染给人,多通过呼吸道传染。亦可从急性感染者的痰传染他人。
临床表现:潜伏期1~2周,大多急骤发病,有头痛、发热、咽痛、胸痛、咳嗽等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在病后2周痊愈,少数可发生重症肺炎,发绀,虚脱,心肌损害,黄疸,脑炎而死亡。亦有徐缓发病或是隐性发作者。严重患者由于广泛的血管受损,可出现似伤寒样的玫瑰色斑,某些病人可发生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白细胞显著减少。
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由病人呼吸道及痰分离出病原体,以及在发病10天后测定血清内特异性补体结合抗体。
治疗:本病预后较好,四环素族类药物有特效。四环素每次500mg,每天4~6次,共10天。儿童可选用红霉素。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