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Becker报道了一种无症状的、慢性的色素紊乱表现,主要累及颈部,并命名为颈部假性皮萎缩。女性较为多见,常在10~20岁发病。发病一般在颈两侧,呈不规则色素沉着条纹,伴皮肤起皱,有细小鳞屑,其间散布着色素减退斑,表面光亮,伴萎缩,如用手将皮肤拉紧,则两种色素区域的对比度减少。皮损可持续数年,最后蔓延至整个颈部和躯干上部。根据皮损主要分布于颈部,呈条纹状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斑,可以诊断。本病需与皮肤异色病相鉴别,后者除色素改变外,尚可见有毛细血管扩张。

颈部假性皮萎缩

右下颌可见条状线色素沉着条纹,稍显凹陷(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徐顺明提供)

组织病理示轻度慢性炎症反应,伴少量角化不全,无萎缩表现。

颈部假性皮萎缩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角栓形成,颗粒层变薄,棘层不规则增厚,部分棘细胞空泡化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徐顺明提供)

颈部假性皮萎缩组织病理

真皮浅层见散在噬色素细胞,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HE染色×400)(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徐顺明提供)

无特殊治疗方法,有些病例可自然痊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