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癣是由于患者自己反复牵拉、扭转和摩擦毛发引起的脱发,也可因使用镊子、剪刀或剃刀所致。类似于神经官能症性表皮剥脱,这是一种自身导致的精神性疾病。

本病分为两型:聚焦性和非聚焦性(或无意识性)。聚焦性拔毛是为控制不良情绪而发生的有意识行为。非聚焦性拔毛通常是习惯性拔毛。门诊就诊的患者多为后者。部分患者可同时具备两种特点或者重叠发生。

发病年龄不定,但有两个高峰,为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和成年患者中女性居多,儿童中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较小者(小于5岁)病程多数较短,预后较好。大龄儿童至青春期时发病病情一般较重,预后相对较差。

询问病史时患者多表现出对脱发的病因漠不关心,提供病史多不明确。患者或其家长通常主诉患者头发不会超过1~5cm,认为头发是周期性脱落。如不仔细追问病史,全面了解情况(包括向家属了解情况),很容易误诊为斑秃。

通常累及头发、眉毛、睫毛和面部毛发,阴毛和胸毛也会受累。仔细观察拔除的毛发区,边缘常不整齐,形状不太规则,类似于几何图形,中间常遗留残存的毛发,拉发试验阴性,这些均与斑秃不同,可以鉴别。但如果发生在睫毛和眉毛,不会出现特征性的几何形状。有时脱发区界限不清,部分区域头发稀疏。脱发区可为一处或多处。受累程度差异很大,可仅有数平方厘米大小,也可为大部分头皮受累而仅剩发际区域,甚至有可能全部头皮受累(图3-25-15)。

头皮大片脱发,形如斑秃,但边界多不整齐,且脱发处常有残存毛发及断发

使用放大镜观察脱发区可发现:

  1. 带有锥形末端的新生短发;
  2. 断裂的短发;
  3. 毳毛或中间型毛发;
  4. 黑头粉刺样黑点;

空的毛囊口。在病程长的严重病例,头发退化成毳毛,受累区域的头皮变得很光滑,类似瘢痕性脱发。除了头发,其他毛发如眉毛、睫毛或阴毛均可受累。本病常合并咬甲癖,尤其在儿童。

诊断及鉴别:需与斑秃、头饰或头盔压迫引起的脱发及颞部三角形脱发等相鉴别。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导向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拔毛癖,小部分患者可给予口服氯丙咪嗪或非典型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等。药物治疗多需配合其他疗法。停止拔毛后,经过一段时间脱发区可再长出头发。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