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名里奇纳-哈汉德眼皮肤综合征(Richner-Hanhart oculocutaneous syndrome)、播散性掌跖角化病伴角膜营养不良或眼-皮肤酪氨酸血症(oculocutaneous tyrosinemia)。本病系肝脏缺之酪氨酸氨基移换酶(TAT),使血浆酪氨酸水平增高而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

病因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TAT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16q22-q24)。酪氨酸为必需氨基酸,体内酪氨酸来自饮食和苯丙氨酸羟基化,在肝细胞内降解,TAT是其限速酶,因遗传缺陷使肝细胞缺乏TAT,引起血浆酪氨酸浓度升高而产生本病。角膜病变是酪氨酸结晶沉积在角膜内所致。

临床症状

两性发病无差异。主要累及眼、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患者只有皮肤损害而无眼受累。

皮损常出现在1岁内,也可早至出生后1个月或晚至6岁。主要是位于掌跖部的角化性皮损或大疱,疱破后形成糜烂、结痂,以后形成境界清楚的角化性丘疹和斑块,少数有色素沉着和甲下角化过度。皮疹常呈线状排列,好发于指(趾)尖及大鱼际和小鱼际的隆起处。有多汗和疼痛,无瘙痒,疼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有报道舌可发生角化。

眼病为轻重不一的角膜炎。眼损害发生在皮损前数周至数月,眼症状多出现在出生后2周或迟至8岁。早期症状有角膜潮红、流泪、畏光等,晚期角膜呈云雾状,中央或近中央处混浊,可发生疱疹样糜烂、树枝状溃疡、血管新生、持久性结膜斑块及瘢痕,还可有眼球震颤、外转隐斜视和青光眼。

神经系统受累不到50%,主要为智力发育迟缓,还可发生协调障碍和自残。

实验室检查

血清酪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其他氨基酸如苯丙氨酸的浓度正常。尿中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如4-羟苯基乙酸、N-乙酰酪氨酸和4-酪胺等含量增高。眼单纯疱疹病毒和细菌培养阴性。

组织病理

为非特异性,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有时在角质层和棘层可见2~3μm大的均质的折光性嗜酸性包涵体,电子显微镜下为脂样颗粒。眼结膜斑块有浆细胞浸润,浅表上皮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诊断及治疗

依据双侧角膜炎、疼痛性掌跖角化过度及智力发育迟缓三联征以及血、尿酪氨酸含量升高易诊断。若数个月大的婴儿掌跖出现不典型的大疱或角化过度应疑及本病。

但需与Spanglang-Tappeiner综合征和遗传性掌跖角化病鉴别,该两病都可有角膜炎和掌跖角化。前者的角膜炎与角膜脂质浸润有关,后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角化更为广泛。

预防及治疗

限制饮食中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摄入是治疗的关键,低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食物能改善或阻止眼及皮肤损害的发生。有报道用阿维A酯(Ro 10-9359)治疗[1.0mg/(kg·d)]有效。孤立的皮疹可单用维A酸或结合饮食治疗,严重的跖部角化过度影响行走的可进行自体皮肤移植。

有报道出现临床表现的酪氨酸阈值为1000μmol/L,故血浆酪氨酸水平最好维持在600μmol/L。眼病局部治疗无效,移植的角腹上还可发生溃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