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皮肤钙沉着症(Metastatic Calcification)系由钙、磷代谢异常(血清钙、磷升高)而导致钙盐在正常皮肤、皮下组织甚至内脏器官沉着,故又称全身性钙、磷代谢异常钙沉着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清钙、磷升高是产生本病的决定因素,故凡是能引起血清钙或磷升高的因素或疾病均能引起钙盐转移性地在皮肤沉着而产生本病。能使血清钙、磷升高的原因有维生素D过多症、甲状旁腺肿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乳-碱综合征、结节病;骨破坏和缺失提供了血清钙的来源,如骨髓炎、骨髓瘤、白血病、骨Paget病和转移癌等;过多地摄取钙、牛奶和碱可使血钙升高。肾衰竭时肾清除磷的功能下降,引起高血磷及低血钙,低钙能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和功能亢进,促进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多,抑制降钙素的合成和分泌,高血磷能促进PTH分泌,由此又导致高血钙而产生本病。但是,少数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皮肤钙沉着症,血清钙、磷正常。

临床症状

一、皮肤表现

类似全身性钙沉着症。皮疹为坚硬的白色小丘疹,呈线状排列,或对称分布在腘窝、髂嵴及腋后线(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可为分布对称的结节状斑块。其他症状与其原发病相同。

二、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皮肤钙沉着症分三型

  1. 肿瘤性钙化(tumoral calcinosis) 为肾脏疾病的罕见并发症。患者有与钙化防御相类似的代谢异常,代谢异常被纠正后,钙化会自行消退。
  2. 钙化性脂膜炎(calcifying panniculitis) 发病机制同钙化防御。好发于大关节附近、小腿和大腿的皮下脂肪组织中,为单个坚硬的钙化结节,随着结节的增大,可有波动感,常伴有钙化防御和网状青斑。
  3. 钙化防御(calciphylaxis) 又称钙化尿毒症小动脉病(calcific uraemic arteriolopathy)或氨血症性动脉病(azotemic arteriopathy),是终末期肾脏病和透析最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也偶尔发生于肾功能正常的酒精性肝病和化疗后。病因不明,某些因素如外伤、脓毒血症、白蛋白、铁、碳酸钙和皮质激素可在易感人群中激发本病。有研究提示微生物对软组织钙化可能起一定作用。患者常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衰竭和血清钙、磷产物升高(亦有少数不升高者)。病变主要是在皮下中、小血管壁的中膜发生广泛的进行性晶状磷酸钙沉积,血管内血栓形成,由此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多见于肥胖女性。临床表现为脂膜炎(钙化性脂膜炎)或血管炎,有网状青斑样皮疹、疼痛性青斑样斑块、紫色结节、丘疹、水疱、缺血性坏死和溃疡等。皮损好发于膝以下,也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临床分两型:

  1. 远端型:皮疹局限于腓肠肌以下和手指,生存率约70%;
  2. 近端型:皮疹分布广泛,常累及臀、大腿、肩和躯干,死亡率为50%~85%。总之病变范围越广,预后越差。

组织病理

真皮内有颗粒状或小块状钙沉积,在皮下组织多呈较大的团块状,较大的钙沉积常引起异物反应,周围有异物巨细胞、炎症浸润和纤维化。在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梗死性坏死区可见动脉壁钙化,以内弹力膜最显著,血管内纤维化和闭塞管腔再通现象。

钙化防御组织学变化是钙沉积在皮下组织,主要在中小血管壁。钙沉积可能与血管内纤维化、血栓形成或血管腔钙球闭塞有关。血管病变可导致皮下脂肪组织和真皮缺血坏死。

诊断及治疗

依据临床表现和血清钙、磷升高诊断不难。但需排除全身性钙沉着症、脂膜炎和皮肤血管炎等,这三病血清钙、磷正常,后两者皮肤组织和血管壁无钙沉积。

维生素D过多症和乳-碱综合征的患者应改变饮食习惯,限制维生素D和乳类的摄入。肾衰竭患者应限制磷酸盐的饮食,口服氢氧化铝凝胶。钙化防御目前无理想疗法,主要是预防,可用磷结合物来控制高血磷,亦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西咪替丁和高压氧治疗。一旦发生皮疹,可考虑切除甲状旁腺,同时行甲状旁腺移植;若病情继续发展,再将移植的甲状旁腺切除。支持疗法亦很重要,对伤口应适当护理,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