鲭鱼类是指一种圆形、深色肉的鱼,如马鲛鱼、鲭蹲鱼等,这类鱼因含有较多组胺类物质,食用后可引起暂时性皮肤潮红,故名为鲭鱼类中毒所致潮红综合征,又称组胺鱼中毒,日本称它为针鱼中毒。

这类鱼的肉中含有较多的组胺和组胺酸,以及一些结构尚不清楚、药理作用类似组胺的毒素,是一种混合性耐热物质,一般烹调加热不易将其破坏,食用后可导致中毒。

症状特征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鱼类所含组胺类物质的多少及食用的数量,食用得少时可无任何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面部红斑,易被忽视。食用量大者可在食用过程中有苦涩,辛辣或刺舌的感觉,半小时至1小时内(亦有短至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者),在面、颈、躯干及上臂出现大片境界不清红斑,类似醉酒及日晒红斑,同时出现眼结膜充血、头痛、口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或有眩晕、牙龈及咽喉部灼热、血管性水肿及风团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心血管功能障碍。

以上症状均是暂时性的,不作任何处理8~10小时内可自行消退。患者末梢血和尿液中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

诊断及鉴别

根据食用这类鱼后不久出现上述症状,以及病程暂时性、一过性的特点,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患者的尿、血中组胺的含量高于正常人,但要和饮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潮红相鉴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

(一)类癌综合征:又称Bjork综合征,是由类癌瘤及转移瘤分泌的活性物质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临床上可出现阵发性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和心脏瓣膜病变,和食用该鱼无关。

(二)溃疡性胰岛细胞瘤综合征(Zollingel Euison Syndrome):多见于30~50岁男性,90%的患者有消化道溃疡,可有呕血、黑便、呕吐、腹痛、腹泻,有时出现皮肤潮红,多见于非β细胞胰岛瘤或合并有其他内分泌瘤的病人。

(三)嗜铬细胞瘤:病人常有高血压,感心悸、头痛、多汗、手足发麻无力或有胸闷、呼吸困难、腹痛、呕吐、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常呈阵发性的发作。

(四)药物性皮肤潮红:如使用过量的阿托品类药物可出现口干、心动过速、皮肤干燥、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谵妄、惊厥,皮肤可出现潮红。

(五)化学性的皮肤潮红:如食用过多变质的青菜,可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表现唇、指甲、面部发绀,四肢冷、脉快、精神不振、嗜睡、头晕、头痛、腹痛、腹泻、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肺水肿、呼吸困难、惊厥或休克,常伴有皮肤潮红。

预防及治疗

尽可能不吃或少吃这类冷冻鱼或鲭鱼类加工的食品。症状严重者可立即肌内或静脉注射抗组胺药,可迅速奏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