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Shlley等首先描述了本病,当时称“疼痛性脂肪疝”(painful fat herniation)。后因本病表现为丘疹,且发病与受压有关,故改为本病名。我国南方赤足劳动者的发病率比例较高。本病也可见发生于手掌等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站立时足跟受压较重,皮下脂肪及其血管、神经通过筋膜层进入真皮形成脂肪疝,导致组织缺氧而引起疼痛。另外,还与真皮胶原组织、小梁间胶原组织和弹性纤维的损伤变性有关。

临床表现

皮损为2~8mm不等的皮肤色圆形丘疹。当足跟着地站立时,丘疹出现在足跟的后、内或外侧,丘疹10~40个不等,使足跟呈铺路石外观。有触痛和自发痛,久站、行路久时疼痛加剧,足跟部解除承受压力后丘疹和疼痛也消失。本病仅见于成年人,女性患者较多。无家族史。

Laing等(1991年)发现29例患者中有76%出现足部丘疹,而当压迫腕部时,86%患者腕部也发生压力性丘疹。

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和增厚。真皮增厚、致密,皮下脂肪小叶增大,上移或凸出,小叶间的小梁减少、变薄,但无脂肪组织的变性、水肿、坏死和炎细胞的浸润。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以下几点可确诊本病:

  1. 好发于35岁左右,女性多见;
  2. 在负重、久站或远行后发病;
  3. 疼痛性丘疹,呈黄豆大半球形突出,表面呈皮肤色,数目较少;
  4. 加压试验可引出疼痛性丘疹;
  5. 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小叶扩大、上移和凸出,其间小梁减少、变细。

治疗

避免久站,减少足跟的承受力,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本病不适宜手术治疗。弹性绷带可暂时性缓解疼痛。穿高跟鞋将重心前移,也可以使疼痛部分缓解。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