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皮脂腺毛囊痣样发育缺陷引起的面部、颈部的色素沉着性丘疹性发疹。组织学类似于脂溢性角化病。本病最多见于黑种人。

病因:本病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在黑种人中发病率7岁以后逐渐增多,损害数目和大小均增多扩大,10岁之前约为5%,至30岁约40%以上发病。女性的发病率远较男性为高。本病在亚洲人中也比较常见。有作者认为本病是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类型。

临床症状:皮损为圆形扁平丘疹,直径1~5mm,黑色或棕黑色,表面光滑、柔软,散在分布。无鳞屑、结痂或溃疡形成。损害主要分布于眶周、颧骨部、额部及颊部上方,颊部下方及下頦部极少有损害出现。平均每个病人有30~50个皮损,甚至数百个。女性病例在绝经期损害可增加。大多无自觉症状。损害不能自行消失。

组织病理:损害有脂溢性角化病组织学的相似表现,但是较小。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肥厚,基底层黑素明显增多。大都表现为棘层肥厚型,细胞以鳞状细胞为多,仅少数为基底样细胞,常见角囊肿。偶见以双层基底样细胞束组成的网状型或腺样结构。

诊断及鉴别:根据在黑种人中发病,面部有黑色扁平小丘疹,结合病理变化诊断不难。但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 扁平疣:损害为皮色或淡褐色扁平丘疹,可见同形反应,分布于面部和手背,能自愈,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2. 老年疣: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面部及手背,常覆有鳞屑。
  3. 老年性角化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面部及手背。损害为褐色角化性丘疹,伴干性硬痂。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一般不需治疗。皮疹数量少时可以轻度刮除,液氮冷冻治疗、电干燥法和透热疗法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避免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不采用电灼等侵袭性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