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最初由Lumpkin及Helwing在1966年首先描述,命名为单发性扁平苔藓;同年,Shapirs及Ackerman也作了报道,命名为单发性扁平苔藓样角化病;1979年Sott等称之为良性苔藓样角化病;1975年Mehregan证实老年雀斑样痣(日光雀斑样痣)可演变为本病。

临床症状

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9.5岁(36~87岁),76%为女性,24%为男性。好发于躯干(76%),其次为四肢(33%)和头颈部(7%),8%的患者出现2处,不到1%的患者出现3处皮损,常为直径0.5~1.5cm的暗紫褐色肥厚性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或小斑块,不侵犯黏膜,通常为单个皮损,多发性损害少见。

左臀部可见14cm长的暗紫褐色肥厚性斑块,类长方形,表面呈疣状,境界清楚

右大腿外侧可见一紫褐色肥厚性斑块,境界清楚,表面有少量鳞屑(北京协和医院 马东来提供)

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灶性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基底层黑素增加,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可见弹性纤维变性,有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3-21-54)。

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可见较多胶样小体,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较多淋巴细胞浸润(HE染色×200)

诊断及鉴别

根据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躯干和面及四肢等部位,皮损单一,为着色斑或稍有脱屑的斑块,不侵犯黏膜以及组织病理上表现有扁平苔藓样兼老年雀斑样痣样改变等可以诊断。需与扁平苔藓、光线性角化、浅表性基底细胞癌及脂溢性角化病相鉴别。

治疗

  1. 外用2.5%~5%氟尿嘧啶霜有效。
  2. 必要时可作手术切除。
  3. 冷冻治疗。
  4. 口服阿维A加外用氯倍他索霜封包有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