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是常见于面部的一种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日晒可促发和加重本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倾向,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接受日光、X线、紫外线照射后,能使表皮中黑素体迅速变成氧化型而使皮疹颜色加深、形态变大、数目增多,形成雀斑。日光的曝晒对本病皮疹的发生是一必需因素,故有认为雀斑是紫外线(日晒)激发下由小的自限性的突变的黑素细胞株所致。

临床症状

雀斑在3~5岁左右出现,女性居多。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和两颊部,手背、颈与肩部亦可发生,而非暴露部位和黏膜无皮疹。损害为针头至米粒大,淡褐色到黑褐色点状斑,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数目不定,从稀疏的几个到密集成群的数百个,孤立而不融合。无自觉症状。从春末夏初开始,皮疹逐渐增大,数目增多,颜色加深而渐趋明显,秋末冬初开始皮疹颜色逐渐变淡、变小、数目减少。不同人种斑点色素可有不同,但没有黑色,这点可与斑痣及联合型痣鉴别。

面部见黄褐色针尖至针头大小斑点,多在5岁左右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而数目增多,与日晒有关

组织病理:雀斑处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加而黑素细胞数目正常,与邻近正常表皮黑素细胞相比,其形态变大、树枝突增多、变长,具有更多的完全黑化的黑素体且呈棒状,似黑种人的黑素细胞,而表皮没有变化。

诊断及鉴别

雀斑诊断容易。主要与黑子、面正中黑子鉴别。黑子是一种良性、散在性的色素沉着性斑疹。也多见于儿童,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损害数目较少,颜色更深,呈褐色至深褐色,分布不限于日晒部,与日晒无关,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包括黏膜。组织病理示表皮突延长,形如棒状,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加,真皮上部可有噬黑素细胞及轻度炎症。面正中黑子病罕见,常在1岁左右发病,褐色斑仅集中在面部中央,可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癫痫、智力缺陷等。

此外,早期着色性干皮病中的雀斑样黑褐色色素斑点,在冬季亦持续存在,这种色素斑点有时在着色性干皮病完全型患者的家族中,可能是惟一的异常表现。

预防及治疗

避免日晒和应用适合的防晒剂很重要。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氢醌霜可获暂时疗效。亦可用液氮或酚将雀斑剥脱,但需慎重。有报道,染料脉冲激光(波长510nm)疗效肯定,激光破坏黑素颗粒而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且无冷冻治疗可能引起的色素减退及化学剥脱造成的痛苦等缺点。但是,激光治疗不能防止复发。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