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人类研究最多、了解最深的营养素之一,17世纪称缺铁性贫血为萎黄病(chlorosis)或绿病(green sickness)。铁缺乏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也是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

铁主要来源于动物肉、内脏和血,而红蘑、发菜、黑木耳、猪肝和血、鸭血、火鸡肝、牛肉、丁香鱼、黄鳝、花生仁、胡桃、麸皮等食物是人体铁的优质来源。引起铁缺乏的原因是:食物匮乏、吸收不良、食物中存在铁吸收抑制剂和胃酸缺乏、丢失增多和需要量增加。早产儿和低体重出生婴儿的铁储备低,母乳中铁含量少,牛奶蛋白质可致过敏,并使胃肠道失血增多,加上新生儿生长发育快,对铁需求量高,故9~18个月婴儿处在缺铁高峰期;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膳食铁生物利用率低和钩虫感染后胃肠道失血,导致学龄儿童有高的缺铁患病率;育龄期妇女,月经失血,尤其是月经不调和宫内避孕装置可使月经量增多;妊娠时血容量增加,胎儿和胎盘快速增长,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胃酸缺乏,长期大量应用抗酸药,碱性条件下铁沉淀,食物通过时间太快,腹泻,慢性萎缩性胃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影响铁吸收;食物中植酸、多酚、磷酸盐和钙可抑制铁吸收;幽门螺旋杆菌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肿瘤或息肉出血、使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痔核和肛裂均可造成消化道出血而使铁大量丢失。

成人铁的推荐膳食供给量男性为15mg/d,女性为20mg/d,铁元素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含铁酶的组成成分。细胞色素P450通过氧化降解作用,使各种内源性化合物、外源性化学物质和毒素降解,细胞色素通过其在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作用对呼吸、能量代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含铁酶类参与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糖异生和DNA合成,能转化过氧化氢,阻止其对生物活性分子的损伤。

铁缺乏的临床表现有些是贫血本身引起,有些与铁缺乏对组织的影响有关,或两者兼而有之,轻度贫血因机体代偿机制对健康无明显影响。中重度贫血有虚弱、易疲劳、体力和劳动能力明显下降、苍白、呼吸困难、心悸、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轻度脾肿大,轻度眩晕和水肿,食欲减退、胀气、恶心、胃部闷胀、便闭或腹泻、异食癖和吃土症,婴幼儿有精神运动能力损伤和行为改变。缺铁会增加铅吸收,铅中毒发生增加,生育期妇女可有不良妊娠后果,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死胎。

10%~15%的患者有口角炎,尤其是牙齿残缺、食欲不振者。舌炎,舌乳头萎缩,舌质光滑伴疼痛。皮肤瘙痒,休止期弥漫性脱发,间有斑秃。指(趾)甲改变有匙状甲、舟状甲、反甲,失去光泽、变薄、变脆或呈扁平状。

其他症状有口腔、咽部和食管黏膜萎缩,口腔黏膜白斑及癌变,眼干燥、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眼角皲裂、乳头水肿引起视觉障碍、脑脊液压力升高。

低铁性咽下困难综合征(Plummer-Vineon综合征)是以低铁性小红细胞性贫血、吞咽困难和舌炎为特征,与缺铁和维生素A及维生素B缺乏有关。

可通过测定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转铁蛋白受体、平均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原卟啉等多项指标来评价铁缺乏。

正确的治疗是寻找发病原因,并加以及时纠正,婴幼儿采用强化铁的谷类是有效的防治方法,强化成人的食物亦应该是切实可行。硫酸亚铁是最便宜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铁剂,成人每日总剂量为300mg,分次于两餐间、早晨或睡前服用,其他铁剂有琥珀酸亚铁、乳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及葡萄糖酸亚铁,吸收效果相近。加用维生素C可增加铁吸收,同时进食富含铁的食物。治疗10~14天血红蛋白开始增加,4~8周才能恢复到正常。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