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丘疹(Milia)

本病为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起源于表皮或其附属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也可发生于新生儿。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型。原发性型无明确发病原因,为自行发生,有些患者有遗传因素。继发性型多伴发于大疱性疾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卟啉症等,外伤后引起的粟丘疹往往发生于擦伤、搔抓部位和面部炎症性发疹以后,也可发生于皮肤磨削术后。

临床症状

本病多见于女性。原发性型好发于眼睑、颊及额部。在成年人也可发生于生殖器,在婴儿通常限于眼睑及颞部。继发性型多位于耳廓、手背、前臂及外伤皮损处。单个损害为白色或黄白色丘疹,表面光滑,甚似米粒埋于皮内,很少超过数毫米,数目常较多,触之坚实,无自觉症状。如用针挑刺,可有皮脂样物排出。故与表皮囊肿不同。

粟丘疹患者面部症状:上、下眼睑内侧见黄色或黄白色针头大至粟粒大丘疹

上、下眼睑内侧见黄色或黄白色针头大至粟粒大丘疹

组织病理

原发性型粟丘疹起源于皮脂腺导管开口水平处毛囊漏斗的最下部,在真皮内见小表皮囊肿,连续切片时,可见其与毛囊之间有未分化的上皮细胞条束相连。继发性型粟丘疹可从任何上皮结构发生,如毛囊、汗腺导管、皮脂腺导管或表皮。

诊断与治疗

本病为白色粟粒大小丘疹,好发于面部,诊断不困难。

因本病为良性病变,一般无自觉症状,故不需要治疗。如有美容需要时,可用针头或小刀挑除囊肿即可。也可用激光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