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皮菌病又称真菌性皮炎(mycotic dermatitis),传染性皮炎(contagious dermatitis)等,是发生在动物中间的一种化脓性渗出性皮炎,极具传染性。人接触患病家畜后会引起感染,称嗜皮菌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为放线菌类的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迄今为止对嗜皮菌尚有许多方面不了解,因为除了从人和动物的皮损中分离出来外,还未从自然环境中检获此菌。可以认为动物是传染源,而人的皮肤损伤,包括皮肤长期浸渍、搔抓、刺擦伤、昆虫叮咬等有助感染的发生。

临床表现

人接触患病动物后,一般2~7天发病。主要在手背、手臂上出现多个无痛性脓疱。大小为2~5mm。内含白至黄色血清样液体。破溃后留下小而浅的溃疡,呈红色。边缘隆起似火山口样。最后出现棕色结痂。约数日至1周后痂脱落,皮损自行愈合,留下紫红色瘢痕。整个病程约14天,具自限性。无系统性感染表现。

组织病理

检查显示感染一般局限于表皮和毛囊,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痂损害分多层,含有角化的上皮细胞和炎细胞碎片。菌丝见于表皮内,分枝多。水平和垂直密集分隔,形成球形体,与直接检查和培养所见相同。

诊断

皮损刮取物涂片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直径为2~5μm,分枝的菌丝。菌丝密集水平和垂直分隔,形态特殊:抗酸染色阴性。

嗜皮菌在Sabouraud琼脂上不能生长。脓疱抽取物应接种于牛心浸膏血琼脂上,37℃比室温生长快。镜检见分枝多。直径为0.5~15μm的菌丝。菌丝开始时密集水平分隔,然后垂直分隔两次或两次以上,形成团球状孢子。成熟后团球状孢子解体,释放出具有鞭毛、能运动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能出芽并形成新的菌丝。

治疗

嗜皮菌病具自限性,仅需对症处理,外用3%水杨酸软膏。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