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足又称为战壕足(trench foot)、稻田足(paddy-field foot)、海船足(sea-boat foot),是下肢长期站立于潮湿、寒冷(高于0℃)的环境中所引起的非冻结性足损伤。

病因及发病机制

长期站立于水中静止不动、绷带较紧、靴子较小并且潮湿均可引起机械性血液循环障碍,全身情况不良有助于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冷风、吸烟和周围血管疾病也与发病有关。

战壕足这一术语最早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壕工事。当时士兵有时在壕沟中站立达数小时,而战壕中的冷水有几英寸深。循环障碍造成水肿、感觉异常和血管损害,严重时可发生坏疽。温水浸渍足是足部置于温湿环境中48小时或更长时间,致足侧面和跖部浸渍、发白和褶皱。“月靴”综合征(moon-boot syndrome)在越南战争的军人中常见,也见于穿隔热靴的人员。热带浸渍足在越南又被称为稻田足,是足部持续浸渍在22℃以上的水或泥浆中达2~10天所致。此外,本病也易发生在长期漂浮的小船或木排上的人中(如在海洋中遇难的远洋轮船船员),除足之外,手部也可发病。

本病产生的病理过程尚不十分明了,但推测寒冷引起血管收缩,潮湿促使失热,由此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蛋白大量丢失,细胞压积增高,血流淤滞,进一步加重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如果神经受损伤,临床可出现疼痛、冷觉敏感和多汗等表现。

症状特征

本病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充血前期):在接触寒冷、潮湿的环境后,患部出现皮肤冰凉、颜色苍白、感觉异常等表现,可持续6~10周。

第二期(充血期):患部出现红肿、发热,伴有疼痛和感觉异常,10天左右可逐渐缓解;如将患肢下垂,则肿胀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水疱和血疱,严重者可发生坏疽,伴有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心悸、暂时性蛋白尿等全身症状。

第三期(充血后期):少数患者可持续数年,患肢出现Raynaud现象和感觉过敏、多汗、局部冰凉、关节僵硬等表现。

组织病理:早期不明显。晚期改变为泛发性血管损伤和坏疽形成,血管壁纤维增生、炎症反应和出血,有时可累及到皮下组织、肌肉和神经。

诊断鉴别:根据本病的好发人群、皮疹的表现,不难诊断。有时需要与冻疮、冻伤鉴别。后者任何人均可发病,皮疹不仅仅局限在足部,暴露部位均可发病。

治疗

穿宽松鞋袜,保持局部干燥,增加活动可以预防发病,如在血管收缩期时,应嘱患者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卧床休息,肢体放平,局部保暖并保持干燥,预防感染。应避免摩擦和直接过热,于患肢近端非麻木区,轻轻按摩可能有益。系统应用止痛药,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扩血管药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必要的清创手术应在保守治疗数周后才能进行。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