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一种急性发疹性疾病,皮疹为细小红斑,相互融合成片,弥漫性分布,类似猩红热皮疹。发疹前常有发热、咽喉疼痛等前驱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有多种病因,主要为药物过敏和感染。药物为常见原因,主要有抗生素,特别是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磺胺类药、甲氧苄啶和磺胺异唑等。感染主要为细菌感染,常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引起表皮剥脱或作为一种超抗原,引起超敏反应,轻症型表现为猩红热样红斑、大疱性脓疱病,重症型为葡萄球菌烫伤皮肤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本病为单纯性皮疹,有自限性,病程2周左右,预后良好。若有并发症和严重内脏损害者,预后不定。

临床症状

皮疹往往突然发生,为细小红斑,密集成片,并相互融合,颜色猩红,初起于腹股沟、腋窝等部位,皮疹1~2天内弥漫全身,2~3天内可发展至高峰酷似猩红热,少数病例皮疹亦可局限于手掌和足跖部位(局限型),自觉瘙痒、疼痛和烧灼感,经2~6天开始脱屑,鳞屑糠状,可伴有脱发和指甲脱落。单纯性发疹病程约2周痊愈。

实验室检查

针对病因检查,疑为细菌感染时应取分泌物或从皮肤创口取材进行培养,可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

诊断及鉴别

本病需要与猩红热鉴别,后者全身症状严重,口周缺乏皮疹,呈现苍白圈,口腔黏膜潮红、肿胀,有“草莓状舌”,Schultz-Charlton试验阳性(皮疹区用特异性链球菌抗毒素做皮内试验,注射局部能使红斑消退)。其次要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鉴别,后者除有猩红热样皮疹外还有休克、多脏器功能损害等严重的全身症状。

预防及治疗

治疗应针对病因,若为药物过敏,应及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有感染时应进行抗感染治疗。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全身症状显著时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必要时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滴注,补充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合并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