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皮病的一般表现

球菌性皮肤病根据其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原发性感染:此是由致病菌直接侵入皮肤所引起皮肤病变。在发病机制上病原菌起主要作用,抗生素治疗大多有效。由于病变深浅不同,临床表现亦不相同,如侵犯表皮上部则形成脓疱疮;侵犯毛囊口周围表现为浅毛囊炎;较深者则为深毛囊炎;侵犯毛囊深处及附近组织时形成疖;多数毛囊深处及其周围组织受累则形成痈;如痱子继发感染,则形成汗腺脓肿等。
  2. 继发性感染: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发生球菌感染。其病原菌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亦无特征,抗生素治疗疗效也不明显,如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灼伤感染等。由于细菌的侵入及生长繁殖,可使其原有病变加重及病程延长,但病损上的细菌数必须超过1×106菌落/cm2时,才能认为有继发感染。
  3. 全身系统性细菌性感染的皮肤表现:如菌血症、败血症、猩红热等,化脓菌在繁殖过程中可分泌出很多有害物质,如胶原纤维酶、溶蛋白酶及玻璃酸酶,可增加病原菌的扩散能力;杀白细胞素则可破坏白细胞;红疹毒素能使机体发生红疹;内毒素吸收后,可引起体温升高以及某些内脏损害。

脓皮病防治原则

  1. 预防:注意皮肤卫生,所用衣服用具应清洗消毒,避免搔抓,对痱子及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治疗。患者应作适当的隔离,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 一般处理:可用清洁剂如1:8000高锰酸钾,3%硼酸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清除皮损上分泌物、鳞屑及痂等,保持皮面干燥。
  3. 明确病原:采取皮损脓液、疱液作直接涂片及细菌培养,最好能作药敏试验。
  4. 外用药:以杀菌、止痒、干燥保护为原则,常用的有新霉素、红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百多邦)、夫西地酸(fusidic acid)、磷霉素等外用制剂。
  5. 全身治疗:当脓皮病患者皮损广泛,伴有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或全身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时,除局部外用杀菌药物外,可全身加用抗生素,常用的有苯唑西林、四环素族、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交沙霉素、头孢菌素等。
  6. 疗程:治疗持续时间虽无统一的规定,但疾病的复发常由于治疗持续时间不足所致。因此以下的一些原则可以遵循:轻度皮肤细菌感染只需局部用药,见效后再用药3天以上;较为严重的皮肤感染则需加用口服药物,见效后口服药药量减半再使用1周左右。停用口服药物后,仍需使用外用药1周以上。毛囊感染性疾病,对治疗有抵抗性,使用外用药物见效后,仍需继续使用药物2周以上。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