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癣(Tinea Barbae)是一种发生于成年男性胡须部、下颌部,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美洲等地多见,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多见。病原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理发、剃须传染,亦可因接触病菌而感染。

病因:常见的病原菌有须癣(石膏样)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等。

症状表现

须癣常局限于须部、下颌部的一部位,也可累及整个须部,乳突、颈部亦可发病,一般感染部位炎症明显。临床上可分表浅型和深在型。

(一)表浅型 初起损害是位于毛囊口的炎性丘疹,逐渐形成炎性红斑,并向外扩展。边界清楚。边缘为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中央趋向消退脱屑。这种表现类似体癣。但患处胡须折断或松动,易拔去,此点与体癣不同。

(二)深在型 表现为暗红色、深在性毛囊性炎性丘疹、脓疱,亦可逐渐扩大形成结节或脓癣样肿块,表面有毛囊性脓疱。脓肿表面常有脓痂,去除痂后可见蜂窝状肉芽,挤压时有少量脓液溢出。胡须变脆,易折断,或松动,易拔出。有时可见拔出的病须根部附着淡黄色脓球。作者曾见到由念珠菌所引起(下图)。

白念珠菌引起的须癣(编写者提供)

白念珠菌引起的须癣(编写者提供)

诊断及鉴别

可根据下列3点进行诊断:

  1. 临床表现:患者为成年男性。须部发生红斑、脓疱、脱屑或深在性化脓性毛囊炎,炎性结节或肿块,局部胡须折断,松动易拔出。应考虑须癣。
  2. 真菌检查:病须直接镜检可见须内或外有菌丝或孢子。局部鳞屑中可见菌丝。患处病须在室温下培养有致病真菌生长。
  3. 病理诊断:真皮及毛囊周围炎性浸润,早期损害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慢性及消退期病损可见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性浸润。PAS染色在毛干内外发现真菌孢子。或毛囊及周围组织中的菌丝。

本病主要与须疮鉴别。须疮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上唇近鼻处的须部。感染处胡须松动但无折断,真菌检查阴性。须癣很少发生于上唇近鼻处,这是与须疮的临床不同之处。结合真菌检查易予鉴别。

预防及治疗

全身用药:深在感染或长期不愈的浅在型须癣可口服灰黄霉素、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治疗。

局部治疗:拔除病须,外涂抗真菌药如1%益康唑溶液、1%联苯苄唑溶液、2%咪康唑霜或7%盐酸特比萘芬软膏。必要时可加用短程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作为内服以利及早治愈。

预防:关键在于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外伤。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