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又称蜘蛛状血管瘤(spider angioma),本病状似一种红色蜘蛛,故亦称蜘蛛痣(spider nevus),它由状如蜘蛛体的细小动脉性红色丘疹和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即所谓蜘蛛脚构成,痣体有动脉性搏动,所以也称动脉性蜘蛛痣(arterial spider nevus)。

病因及发病机制

蜘蛛痣可以是痣性(发育不良)或获得性,约15%的完全正常人可发生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症,更常见于儿童,2/3妊娠妇女和肝病患者可发生本病,血浆雌激素水平增高,有血管扩张和新血管形成。研究证明有P物质水平上升,推测其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酒精是本病另一个重要原因。肝硬化患者有全身高循环血流动力学,蜘蛛痣是此种循环的皮肤表现。高达40%的铝厂工人在上胸、背和肩部发生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可能与厂内气体和尘埃有关。

临床症状

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症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1.5cm,中央粟粒大鲜红色丘疹,略高出皮面,称蜘蛛体,以玻片压诊法见有搏动,体旁为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血液从蜘蛛体流入蜘蛛脚,再进入周围毛细血管。当压迫中央蜘蛛体,扩张的毛细血管可暂时消退。皮损好发于躯干上半部,尤其是面、颈,其次为躯干上部、上肢、前臂和手背,偶然发生于下肢和外伤部位,常位于一侧,单发或多发,唇、鼻黏膜亦可发生相似损害,但缺乏明显的典型形态,则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难以区别。

其他方面健康的儿童可有蜘蛛痣,一小部分可自行消退,大多持续存在。

女性在妊娠最初几个月即可出现蜘蛛痣,并伴掌红斑,2/3妊娠妇女可有1~2个损害,亦有多发性者,数目有增加倾向,直至妊娠足月,分娩后6周内常消退,或在下一次妊娠时在同一部位复发,亦可持续存在。

蜘蛛痣可发生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脏恶性疾病和其他肝功能不良者,常伴掌红斑。

组织病理

蜘蛛痣体的血管是上升小动脉,终于表皮下薄壁壶腹,蜘蛛脚为薄壁纤细的动脉分支,虽然它与血管球细胞有关,但并非真性动静脉吻合。无明显炎症改变。

诊断及鉴别

根据典型皮疹,损害中央有搏动性而确诊。应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鉴别,后者皮损呈斑状、点状或线状,无搏动现象。

治疗

本病纯属美容问题,幼儿和妊娠妇女有可能自行消退,故一般不必治疗。有肝病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若患者为铝厂工人应脱离工作环境。

采用电烧灼、二氧化碳激光、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但可留有瘢痕,近年来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一般无瘢痕后遗。用上述方法去除中心痣体即可,但可复发,多次治疗仍复发者可考虑局部切除。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