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样肉瘤

  1. 首页
  2. 皮肤病学
  3. 皮肤病治疗大全
  4. 皮肤肿瘤
  5. 结缔组织肿瘤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是Enzinger在1970年首次报道,因本病在临床与病理上常误为“坏死性肉芽肿”“慢性炎症”“鳞癌”等,故应予以警惕。

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年龄25~75岁,大多在30~40岁。男性多见。常见于手掌、指屈面及腕部,其次为前臂和下肢,少数可发生于四肢的深部肌肉,其他部位皆可发生。皮损可为丘疹、结节及斑块。结节可位于皮内或皮下,单个或多发,生长缓慢。浅表结节在2~3个月后即可形成糜烂、溃疡,沿前臂发生的结节常形成多发性溃疡或融合成环状斑块。若为深部结节,则固着于浅表筋膜或肌腱,结节活动或稍有活动。位于四肢近端的深部结节常沿筋膜面或血管、神经呈纵向隐性播散。皮损2mm~5cm不等。自觉可有疼痛或压痛。早期即有淋巴结转移,最终可向肺部、胸膜等转移。

上皮样肉瘤患者手臂症状:手掌、指屈面、腕部、前臂见单发或多发结节,部分结节可形成糜烂、溃疡

上图:手掌、指屈面、腕部、前臂见单发或多发结节,部分结节可形成糜烂、溃疡。结节可沿肢体呈带状分布,类似于孢子丝菌病

上皮样肉瘤:上臂结节破溃形成溃疡

上臂结节破溃形成溃疡

组织病理

纤维组织内瘤细胞呈不规则形聚集,中央明显坏死或纤维化,周围瘤细胞排列呈栅栏状。瘤细胞有两型,一型细胞为上皮细胞样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且红染,核深染;另一型为梭形细胞,聚集成较大结节状,并排列成旋涡状。瘤细胞在胶原束间扩展成束状,并可浸润周围的神经、血管等。

诊断及治疗

需作病理明确诊断。常要与环状肉芽肿鉴别,环状肉芽肿内无不典型细胞,结合临床不难区别。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则有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

需早期诊断,并作广泛手术切除。面部切除后复发率为65%~85%,若有转移可用化疗。

🔒 会员解锁全文 + 全文下载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718.html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会员中心
月卡会员
全站不限
29元/31天
年卡会员
全站不限
89元/365天
直接下载
本篇可用
8.9元/次
支付宝支付
付费后系统将自动创建账户支付后请等待5秒再操作页面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支付
金额: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下载?
    付费后复制不了,请核对下支付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复制不了,VIP会员登陆即可:点击这里
  • 2、忘记账号和密码的解决办法
    忘记账号请:点击这里
    忘记密码请:将相关注册信息发送至med@tsu.tw
  • 3、如何联系
    如有任何其他问题或网站建议:
    请发邮件:med@tsu.tw

请登录之后再下载!

下载中心

您的账号注册成功!密码为:123456,当前为默认信息,请及时修改

下载文件立即修改

帮助中心

如何获取自己的订单号?

打开支付宝或微信,找到自己支付的订单,就能看到自己的交易订单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