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granuloma telangiectaticum),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多在皮肤穿通性外伤后,新生成的血管形成息肉状损害,可迅速长大,但到一定大小即静止。与感染无关。

临床症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发生于身体容易外伤的部位,如面部、头皮、手指、足、躯干上部等,新生儿则易发生于脐部。早期损害为鲜红或棕红色丘疹,缓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无蒂结节,表面光滑或疣状,一般直径5~10mm,但也可达数厘米,质软,无自觉痛或压痛,也不能压缩。轻度外伤即易出血,而且很多。也可见坏死、溃疡和结痂。一般开始逐渐增大,以后生长迅速,此后即保持静止,可长达4年之久,难以白行消失。

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患者面部症状:红色小结节(肉豆),质软有蒂,表面平滑,外伤容易出血、结痂

红色小结节,质软有蒂,表面平滑,外伤容易出血、结痂

妊娠性肉芽肿(pregnancy granuloma)可能是本病的异型,发生于孕妇的口腔,特别是齿龈。

有的病例在化脓性肉芽肿的原发损害去除或受到刺激后,于数周或数月内可发生多发性卫星状损害,通常见于肩胛、背、胸和躯干部。

组织病理

隆起肿瘤周围正常表皮组织向内生长,形成一收缩带,似领圈状。真皮内见内皮细胞聚集成实体状,大多数区域可有腔隙形成,从裂隙状到明显扩张不等。多数管腔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突向管腔。也可无腔隙形成。早期损害没有明显炎症反应。较陈旧的损害常继发炎症改变。肿瘤与下方组织分界清楚。

诊断及治疗

临床上外伤后发生一肿瘤即应考虑本病,但有时诊断困难,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临床上约有40%病人被误诊。因此临床上见不典型者最好作病理检查。本病在临床及组织病理学上应与疣、黑素瘤、基底细胞瘤、鳞癌、肉芽组织增生、毛细血管瘤和Kaposi肉瘤等鉴别。

本病最好手术切除后作病理检查,也可用激光、电凝、放射等治疗。如治疗不彻底,可以复发。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