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的种类繁多,包括睾酮、二氢睾酮、脱氢异雄酮(DHEA)、硫酸脱氢异雄酮(DHEAS)、雄烯二醇和雄烯二酮(后两者为睾酮类似物)。雄激素有促进氮潴留和维持氮平衡、促进精囊腺和前列腺的生长与分化、促使青春期发育和诱发男性第二性征与性功能等作用。

天然睾酮口服后,由于肠、肝首过效应,迅速代谢,其血液浓度无明显升高。睾酮分子经过修饰后可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并可使睾酮的致雄性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分离。目前所有促同化作用的睾酮衍生物的致雄性作用与同化作用强度之比均为1∶3。这些经过修饰具有较强同化作用的睾酮衍生物统称为促同化代谢的雄激素类固醇(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AAS)。睾酮17β位羟基被酯化形成疏水分子,使睾酮得以与脂类载体(芝麻油)混合,因而可肌内注射,吸收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明显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水解作用并不恒定,血清睾酮浓度在注射后头几天很高,然后逐渐下降,在下次注射前达到基值水平。由于肝脏的首过效应,这类制剂除十一酸睾酮外,其他睾酮制剂均要通过肌内注射给药。睾酮17α位的烷化能抵抗肝代谢,可口服给药。其作用较睾酮或睾酮酯弱,但可引起肝功能异常。此类制剂常被运动员和健身者滥用。

目前,特殊睾酮制剂的类型有:①睾酮贴剂(testosterone patch):贴于阴囊上每天更换的睾酮贴剂已被用来治疗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贴于阴部皮肤或非阴部皮肤后,血清睾酮迅速升至正常,约24小时缓慢降到正常低限。为了正确使用睾酮贴剂,必须注意患者阴囊面积大小对吸收的影响。使用前,应剃去阴囊部位阴毛以利于皮肤吸收。非阴囊部位的睾酮贴剂已在美国上市。阴囊皮肤贴剂比非阴囊皮肤贴剂起效更快,因为阴囊皮肤细胞中有SRD5A2,使睾酮容易转化为二氢睾酮;非阴部皮肤则无SRD5A2。②舌下含化剂(testosterone 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如羟丙基-β-三元糊精睾酮可舌下含化,口腔黏膜吸收迅速,没有肝脏首过清除作用,且每次用药均可产生一个睾酮脉冲峰,但在体内清除过快,需反复用药才能维持有效的血浓度。③植入用睾酮制剂(testosterone implantation):1次植入可维持4~6个月的有效浓度,且不发生痤疮等不良反应。④注射用生物降解睾酮微球剂:注射1次可维持有效浓度达70天。⑤环己烷丁羟基睾酮(TB):为一种新的长效睾酮制剂,是唯一的水悬液睾酮制剂,有研究表明给性腺功能低下男性单次肌内注射600mg,可维持血清有效雄激素浓度约3个月,避免了首次注射后出现的血药峰值,且不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雄激素治疗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补充雄激素的目的在于诱发、促进和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由于睾酮对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有负反馈抑制作用,因此单独使用雄激素治疗时,精子生成受抑制,患者无法恢复生育能力。对于促性腺激素缺乏的患者来说,具有潜在生育能力,可以通过先后使用雄激素促进第二性征、GnRH脉冲式皮下给药或促性腺激素治疗以诱发精子的生成。

制剂选择

庚酸睾酮作用时间长且无肝脏毒性,因此是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治疗的首选制剂。常用方法为:200mg,肌内注射,每10~14天1次。采用这种给药方案者,在注射后数天内,血清睾酮高于正常,然后逐渐下降,到下次注射前达到正常低限。在部分患者中,血清睾酮水平的波动会引起情绪波动和体力方面的改变。每7~10天给予100~150mg能够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每2周接受1次庚酸睾酮治疗的患者中,应使其血清睾酮在注射后6~8天内保持在正常范围的中间值。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患者治疗中,相应时间的血清LH水平应在正常范围。对于使用睾酮贴剂的患者来说,用药后3~5小时血清睾酮至少应在正常中间值,保证LH正常。含睾酮的、具有自动黏附性的缓释薄膜来治疗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将该薄膜贴敷在阴囊,每天应用22小时,可使性激素减退症患者血浆睾酮达到正常并保持稳定,患者能享受性生活。

疗效评价

治疗效果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来确定。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后数天感到性欲增强,数周精力和体力改善。一般治疗6个月以上才会出现体格、外形方面的明显改善,骨密度增加和蛋白同化作用增强等。其他的评价指标还包括心理状态和社交能力的改善。对于老年男性来说,在开始雄激素治疗前及治疗中要进行细致的前列腺检查,并且询问尿流通畅情况,监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变化。

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者应注意检查肝功能;老年性性腺功能减退者以及有症状的前列腺增生者膀胱尿道口阻塞时,应采用小剂量庚酸睾酮起始治疗(如50mg)。采用这种方案极少加重前列腺增生肥大。对于确认性腺功能减退症的男孩,应在13~14岁时开始给予长期的雄激素补充治疗。方法为:庚酸睾酮50~100mg每2~4周肌注1次,为期6~12个月。在随后的3~5年中剂量逐渐增加直到200mg肌注每2周1次,促进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并维持其功能。性腺功能不全症患者需终身替代治疗。

小剂量睾酮诱导青春期发育

由于正常青春期发育的启动时间有一定的年龄范围,不同种族和地域之间可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大部分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的青少年以后会出现完全正常的性发育,因此目前推荐首先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等待。但是一部分患者因为身材矮小和缺乏第二性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家长及患者本人都要求干预治疗。短期睾酮治疗能诱发青春期生长发育。

对于骨龄明显落后、家长及患者本人思想压力大者,不管诊断是否明确均可给予庚酸睾酮,50~100mg肌注,每2~4 周1次,可刺激生长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并解除存在的心理障碍,而不加速骨龄的不适当增快或降低成年后的预期身高。疗程6个月,停止治疗后3~6个月进行疗效的评价,包括第二性征和外生殖器的发育,血LH、FSH、睾酮或E2测定和骨龄的进展情况。男孩青春期发育第1个表现为睾丸体积增大。如睾丸逐渐长大,则可继续观察下去,患者一般在1~2年内会出现明显的青春期发育。如血浆睾酮>0.7nmol/L,也表明半年左右会出现明显的性腺发育。有学者建议使用十一酸睾酮胶丸,40mg口服,每8~12小时1次,疗程同上。很多男孩在治疗停止后出现自发的青春期发育,如果没有发育的迹象,可重复使用2~3个疗程,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患者多能出现自发的性腺发育。如经过3个疗程,患者仍不出现自发的性腺发育,则应考虑器质性性腺发育不全症的可能。

小剂量雄激素治疗儿童阴茎短小

与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相仿,阴茎的生长发育也具有一定的时序性。至青春发育成熟,阴茎比出生时约长大10倍。青春发育前阴茎上的雄激素受体数目较多,对雄激素作用较为敏感,青春发育成熟时阴茎达到成年大小;青春发育后雄激素受体数量则明显下降,阴茎对雄激素的反应变得较为迟钝,于是阴茎停止生长。基于上述理由,对儿童阴茎短小的治疗,应从发现时起就及时开始小剂量的雄激素治疗,以使患儿阴茎达到同年龄儿童的大小。通常选用十一酸睾酮40mg口服,每天1~2次。此方案一般不明显促进第二性征发育和影响骨龄。儿童阴茎短小应与肥胖儿童阴茎体被过多皮下脂肪覆盖所致的部分性隐匿性阴茎相区别,应避免本末倒置,对后者乱用雄激素补充治疗而忽略减肥治疗。

雄激素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及Turner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

睾酮是妇女体内活性最高的雄激素,卵巢与肾上腺来源各约占25%,另外50%来自周围组织中雄烯二酮的转化。绝经后妇女血睾酮和雄烯二酮浓度均较青年妇女明显下降。DHEA和DHEAS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25岁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80岁时达到峰值的10%。DHEAS在绝经期(50~60岁)时,下降最为明显。与绝经期雌激素的骤降方式不同,睾酮、DHEA和DHEAS浓度的下降较为缓慢,因而与雄激素缺乏相关的症状的产生较为隐匿。目前还认为传统的雌激素治疗可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因此可能会降低血液中有生物活性的睾酮浓度,加重雄激素缺乏。

目前对于在雌激素补充治疗中加入雄激素是否有利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改善存在不同意见。雄激素改善性欲和情绪在卵巢切除妇女中已有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但在自然绝经和绝经前妇女中资料很少,在绝经后妇女单用睾酮治疗的作用,尚不清楚。尽管睾酮在改善妇女生活质量方面有相当大的潜能,但不适当地或过多地使用存在女性男性化的危险以及可能还有其他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所有使用睾酮的妇女必须进行生化和临床监测,长期随访副作用。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是老年妇女发生骨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已经证实雌激素补充治疗能有效地减少绝经后加速发生的骨丢失。同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体内也存在睾酮水平的降低,雄激素对女性骨代谢也起着重要作用。雄激素(包括睾酮和DHEA)能增强雌激素提高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作用,但主要要注意雄激素使用的副作用[包括明显的皮肤不良反应(如多毛、痤疮、体重增加)及对心血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不良反应],因此应注意选择制剂和治疗时间。目前可使用的制剂主要有:含弱雌、孕、雄激素活性的甲基异炔诺酮(利维爱);含有雄烯二酮、睾酮和二氢睾酮的皮肤涂抹凝胶;睾酮皮埋片;睾酮与E2的复合皮埋片以及睾酮与E2的混合注射用油剂等。对于是否在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替代治疗中常规加用雄激素还有争论。使用时应注意病例的选择,排除潜在的其他疾患及心理障碍。

Turner 综合征

Turner综合征患者外生殖器表型为女性,经雌孕激素联合序贯治疗,可出现明显的乳房发育和规律的人工月经,但不少患者由于缺乏生理水平的雄激素,而没有阴毛和性欲低下。小剂量的雄激素补充治疗,可使上述体征和症状明显改善。

达那唑治疗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子宫内膜异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neurotic edema,HAE)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体内补体成分C1酯酶抑制物(C1EI)缺乏。临床表现为肢体、颜面和腹腔脏器复发性、无痛性、无瘙痒性水肿,部分患者的发作可由精神创伤、焦虑及精神压力所引发,也有一些患者的发作无明显诱因。有报道显示,本病的死亡率高达30%,通常由于气道阻塞所致。

HAE的治疗可分为3类:急性期治疗、长期预防治疗和手术前预防性治疗。急性期治疗可选用新鲜冻干血浆。达那唑(炔睾酮,danazol)可增加肝脏C1酯酶抑制物的产生,因此可用来进行长期预防治疗和手术前预防性治疗。达那唑200mg,每日3次口服可使患者体内C1EI的浓度增加3~4.5倍,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预防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这种作用出现很快,用药1周后,血浆C1EI浓度即可接近正常,但停药后迅速下降。另一项针对12名曾经发生过牙科手术后血管神经性水肿发作的患者的研究显示,术前短时应用达那唑有效地预防了术后此症的发生,术前及术后6小时和12小时血清补体浓度的测定也证实了这种预防性治疗的有效性。在长期预防治疗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女性男性化,只是部分患者有体重轻度增加和闭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子宫内膜绝大多数局限于卵巢、子宫骶骨韧带与盆腔腹膜等处,也可出现在盆腔内其他脏器上,甚至远离盆腔的部位,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临床表现有痛经、不孕、月经失调或性交痛等。其治疗方法除手术外,还有一些药物治疗有效,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达那唑、孕三烯酮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等。达那唑为17α-乙炔睾酮的衍生物,具有微弱的雄激素作用。有研究显示:达那唑口服200mg,每日3次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90.9%,体征改善率达50%,并有一定的受孕率。用药后血清孕酮下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明显减少。疗程应为3个月以上较为合理。

达那唑治疗的不良反应除潮热、出汗、体重增加以及痤疮外,还应注意其对血脂的影响。此外,达那唑可较早地促使子宫内膜发生萎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会影响受孕,因此对要求妊娠妇女应尽可能地选用适宜剂量及采取短期疗法。达那唑属烷基化睾酮衍生物,使用中有损害肝功能的可能,应监测谷丙转氨酶。除达那唑外,其他可选用的雄激素类药物还有19-去甲睾酮衍生物——孕三烯酮,本药有较强的抗孕激素与中度抗雌激素的活性。用法为从月经第1天开始,每周2次,每次口服2.5mg,6个月为1疗程,其症状改善率为96.7%,体征缓解率85.7%,复发率20%,不良反应同达那唑。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达那唑可通过淋巴细胞进行免疫调节从而降低IgG和补体C3滴度,并能阻止C3与红细胞膜相结合,故可用来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方法:200mg口服,每天3次。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剂量为200~400mg/d,可与皮质醇激素合用,疗程2个月以上,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使抗体生成减少,提高血小板数目。此外,达那唑400~600mg/d还可提高凝血因子Ⅷ的浓度,减少出血倾向,减少输注凝血因子Ⅷ制品的量。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成为治疗血友病甲的一种新手段。

睾酮酯和烷化睾酮治疗血液疾病

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制剂有睾酮酯和烷基化睾酮。前者包括庚酸睾酮和丙酸睾酮等;后者包括羟甲雄酮、氟羟甲雄酮、司坦唑醇和去氢甲睾酮等。雄激素在肝内2型5α-还原酶和5β-还原酶作用下,形成活力更强的5α- 二氢睾酮和5β-二氢睾酮。前者能促进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后者可激发处于休止期的多能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并能促进造血祖细胞的分化。因此雄激素必须在一定量残存的造血干细胞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对急性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无效,而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疗效,但用药剂量要大,持续时间要长。方法:丙酸睾酮50~100mg肌注每天1次,或司坦唑醇4~6mg/ d,疗程至少6个月以上。国内报告的有效率34.9%~81%,缓解率19%~54%。红系疗效较好,一般治疗后1个月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随后血红蛋白上升,2个月后白细胞开始上升,但血小板多难以恢复。部分患者对雄激素有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达25%~50%。复发后再用药,仍可有效。丙酸睾酮的男性化不良反应较大,且有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烷基化睾酮的男性化不良反应较丙酸睾酮轻,但肝毒性明显大于丙酸睾酮。

雄激素还可用来纠正镰状红细胞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贫血及骨髓纤维化所致的贫血。随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已较少使用雄激素来治疗与慢性肾衰有关的贫血。

雄激素在男性避孕/抗衰老/心力衰竭中的意义仍需观察

男性避孕

因为男性精子的发生有赖于垂体分泌的LH和FSH的作用,所以目前研究的男性激素类避孕药均是针对抑制促性腺激素环节而发挥作用的。目前研究中的制剂包括睾酮、孕激素类、抗雄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以及GnRH拮抗剂等。

单用外源性雄激素可通过负反馈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精子发生停滞;同时,又可维持性功能和替代雄激素在外周血的作用。每周200mg庚酸睾酮(testosterone heptanoate,TE)肌注是最佳剂量,能够使50%~70%的受试者出现无精子状态,而且不良反应很少。由美国人口理事会研制的MeNT是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其最大特点是只代谢为雌激素,不转化为二氢睾酮。在去势猴试验中与TE相比,MeNT比GnRH的抑制作用强10倍,但是不增加对前列腺的刺激作用。美国人口理事会已将MeNT制成1年周期的皮埋剂。

孕激素是LH和FSH释放的强烈抑制剂。孕激素与雄激素联合应用可通过其各自对下丘脑/ 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精子发生停滞。这种配伍具有协同或叠加抑制效果并可减少联合用药中各自的用量。同时,某些孕激素还可能直接作用于睾丸水平影响精子发生。而生理水平的睾酮浓度可起替代作用。这样可使受试者避免暴露于超生理水平的雄激素,减少了与雄激素有关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大剂量雄激素长期应用的风险。有研究者联合应用庚酸睾酮(100mg肌注,每周1次)与孕激素制剂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LNG)500μg口服,每天1次,达到男性避孕的目的。与单用睾酮比较,联合用药达到无精子或严重少精子状态的起效更快,作用更强,除了降低HDL-C及增加体重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推测最有效并最先市场化的激素避孕方案可能是睾酮与孕激素长效制剂或皮下埋植剂的联合应用。

GnRH类似物包括激动剂(GnRH-a)和拮抗剂(GnRH-at)两类,通过垂体促性腺细胞膜上的GnRH 受体发挥作用。给予GnRH-a,最初1~2周能够刺激促性腺激素分泌。随后,垂体失去对GnRH 的反应,引起促性腺激素明显下降。应用GnRH-at数小时内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合成与释放,并且其对于GnRH的抑制效果较GnRH-a更为强烈。作为避孕药,两种GnRH 类似物必须与雄激素制剂合用。补充雄激素的量和时机非常重要,否则会减弱类似物抑制精子发生的效果。

抗雄激素类药物由于存在降低男性性腺功能的危险,其应用受到限制。

抗衰老

在男性中,血浆睾酮随增龄而下降。男性50岁以后,血睾酮的浓度从20.82nmol/L(600ng/dl)降至6.94nmol/L(200ng/dl),血游离睾酮浓度的下降更早出现。40~60岁男性中有7%的人存在雄激素不足,80岁时则超过了35%。与睾酮浓度变化相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睾丸Leydig细胞数目减少和功能降低。现在认为,成年以后Leydig细胞的数目与年龄成反比。60岁以上的男性,Leydig细胞平均减少50%。Leydig细胞减少表现为自溶和分化成其他无分泌雄激素能力的细胞,这种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Leydig细胞也可以细胞凋亡的形式逐渐减少。还有资料表明,老年男性睾丸内血液的供应和分布与Leydig细胞数目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Leydig细胞功能下降还表现在对人HCG的反应性分泌下降,Leydig细胞产生和分泌睾酮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明显低于青年人。

血清睾酮浓度的这种改变可能与衰老所致的性能力、肌肉体积及收缩力的降低有关。为了探讨补充睾酮后能否改善这些征象,有研究者给正常老年男性庚酸睾酮100mg肌注每周1次,为期3个月,结果发现老年男性补充雄激素可恢复体重,增加肌肉体积及收缩力,降低骨转换的生化指标(尿羟脯氨酸排泄率)。但是由于雄激素对血脂和前列腺有不良影响,目前尚不推荐对老年人常规补充雄激素。

心力衰竭

生理剂量的雄激素补充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近年来受到关注。许多重要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都伴随着睾酮水平的下降,也可能这些患者的雄激素相对缺乏促进了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可以肯定的是有明确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睾酮明显降低,与心脏功能相关。研究表明雄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引起骨骼肌肥厚、肌重增加、肌张力增加以及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时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失衡,抑制导致慢性心力衰竭进程的神经激素改变和细胞因子激活,从而改善症状。因此,雄激素补充治疗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最近,1项针对中等程度心衰患者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采用5mg androderm(睾酮透皮吸收贴片)进行为期约12个月的治疗,结果表明补充生理剂量的睾酮能改善中等程度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症状。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927.html